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二峰圳集水廊道修護工程參訪水源經營組

  發刊期數:第0231期/ 發布日期:106/06/16

  二峰圳位於林邊溪來義大橋上游50公尺處,為日本技師鳥居信平設計監造的伏流水取水工程。根據歷史文獻,二峰圳可於豐水期每日提供22~25萬噸水給下游社區和台糖農地使用,即使在枯水期每日也有7~8萬噸。近年因河床降低導致地下體裸露,輸水廊道砂礫淤積,影響取水效能。

  屏東縣政府為改善民眾用水環境,在民國105年下半年展開二峰圳修復;此外,二峰圳已登錄為文化資產,藉由本次較大規模的修復工程,埋藏於河床底下的集水廊道神秘面紗終於有機會曝光,讓外界得以了解當特殊地水文地質情況與集水廊道運作方式,一窺過去先人取用水資源的智慧,可做為推廣伏流水取水之寶貴參考。

  臺灣推動伏流水的歷史甚早,因伏流水取水經過砂礫石層過濾,水質較為潔淨,但適合開發伏流水的地點與方式仍須視地質條件因地制宜,如台糖公司在民國48年曾於高屏溪河床建造輻射井取水工程(現況已沖毀);台水公司自民國60年代起在高屏溪沿岸陸續設置林園、昭明、會結、翁公園、九曲堂等伏流水取水站等。又伏流水因與地面水連動性高,供水能力在枯水期間會因河川流量減少而受影響,且取水後可能影響鄰近地下水位或鄰近取水設施,所以還需考量合法水權人之用水權益及對環境之影響。因此,現在新增的伏流水設施於供水定位上,多以豐水期備援供水因應高濁度情況為主。

  水利署已經將伏流水工程提列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環境建設項下,完成後預計約可取用伏流水總量每日20萬噸,希望能更全面及有效運用伏流水取水之優勢,降低原水濁度時期之缺水風險。
  • 二峰圳
  • 丁澈士教授介紹二峰圳集水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