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敏型城市之演變--過去、現在與展望未來--以澳大利亞墨爾本為例第一河川局 戴振達

  發刊期數:第0235期/ 發布日期:106/07/14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所)邀請澳大利亞國家水敏型城市合作研究中心總部國際合作負責人王健斌博士,於105年9月12日蒞該校卓群大樓一樓懷恩講堂參加『水敏型城市』專題研討會,筆者與會將主講人分享內容速記,經整理後撰寫本文。

  澳洲東岸維多利亞州南部的城市—墨爾本,是維多利亞州首府和最大城市,亦是澳洲人口第2大城市,因應城市發展大規模填土造鎮,造成地表入滲面積大幅度減少及自然河道限縮為人工河道,每日將成千上萬噸廢水排入菲利浦海灣(如圖1)造成海灣藍藻增生甚至嚴禁海灘戲水。

  1970年透過環境保護法案提高河道的水環境與生態系統,同時將雨水管理由「管道末端集中式處理」修正為「分散式源頭處理」,經過20餘年(1993年)努力,已將墨爾本整個城市的排放減少1,000噸以上。

  2004年州政府宣布為保證墨爾本未來50年的長期永續發展,提出110項水資源節方案,包含整合各種水資源之調度運用、提升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以供應非民生用水、節約民生用水量。
 
  2006年適逢澳洲大乾旱,墨爾本水庫入流量創新低,庫容量僅達38.9%(如圖2),州政府更明文規定且強制執行開發基地業主須使用水敏型城市設計及技術來保護、回收利用水資源同時管理雨水逕流水質,開發基地對總固體懸浮物、之污染去除率須分別達成80%、45%、45%以上,若無法達成則須提出對等補償方案,由公部門執行。
  • 圖2 2006年適逢澳洲大乾旱,墨爾本湯姆森水庫入流量創新低,庫容量僅達38.9%
  當前世界各大城市水基礎設施大都以集中處理方式因應:(1)集中原水自來水廠沉澱消毒後,安全提供民生用水使用(2)透過污水管網收集家庭及工業廢水,經由污水處理廠處理,符合法規標準再安全放流(3)透過雨水下水道系統將降雨逕流匯集後排放至排水系統,惟暴風雨來臨時對水基礎設施依賴程度甚高,管理風險相對亦高。

  墨爾本對水循環管理策略則有不同思維,搭配運用多重設計目標:(1)雨水污染控制(2)雨水回收利用(如圖3)(3)河道生態修復(4)水文控制(5)城市內澇,運用管網及植被窪地來管理Q5以下的滯洪公園化,營造大排水系統安全排出Q100的洪水藍綠走廊,整合各種可利用的水資源,達成逕流分攤及出流管制的目標,有效降低對水基礎設施依賴程度。
  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變遷,墨爾本逐步施行水循環管理策略後每年之成效:(1)用水行業節省70億澳幣(2)用水行業能源消耗量節省35%(3)民生飲用水供水量減少45%(4)污水產生量減少30%(5)流入自然生態河道總氮量減少20%(6)流入自然生態河道雨水逕流量減少40%(如圖4)(7)商業區收集36.5萬噸雨水供應區域內非飲用水,最終目標將發展成可同時提供飲用水非飲用水,預計到2050年CO2排放量將減少100萬噸,以提昇墨爾本的城市宜居性及支持未來經濟永續發展的基礎。

  • 圖4 流入自然生態河道雨水逕流量減少40%
  墨爾本在獲得當地居民的共識後訴諸立法執行,藉由水敏型的政府、各行業和居民共同配合努力,由local建築開發單元做起,逐步擴展到街廓尺度、鄉村區範圍,最終發展至城市規模尺度,完整落實規劃、設計及整合各種可利用的水資源,透過一系列集中式及分散式系統運轉,城市提供作為供水、匯水區,為城市社區提供一系列的供水安全、洪澇管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健康、高質量的開放空間、減緩城市熱島效應、調節微觀氣候,讓未來的城市朝向(1)增加河道貫穿城市生命(2)水資源循環利用、減輕水基礎設施負擔,以達成水敏型城市境界。

  澳洲墨爾本的成功案例,令以色列、新加坡及中國蘇州崑山等國家甚感興趣並與澳大利亞國家水敏型城市研究中心進行洽談,近年已由該中心將相關知識及技術輸出並輔導執行中。
備註:本文相關照片摘自「澳大利亞國家水敏型城市研究中心」王健斌博士105年簡報及Google Ea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