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向前「麥」進 地陷區的旱作農耕好貨色水文技術組

  發刊期數:第0255期/ 發布日期:106/12/01

-菜鳥麥農 打造大城成為麥子的新故鄉-

彰化縣大城鄉位於濁水溪出海口的北側,但大城鄉絕對不是一個「大城」,反而是一個常被遺忘的小村莊,在時代的洪流,有對兄弟檔,想恢復記憶中大城鄉的那片金黃色麥浪,要證明風頭水尾的小鄉鎮,不靠石化工業也有黃金未來,現在不僅把記憶種回來了,更打造阿公時代的小麥之鄉,同時帶回了大城這塊土地好久不見農村動物們,純樸的小農們為了這片土地,持續向前邁進。
 

地陷區行旅 大城鄉的兩三事

望過寬敞的濁水溪出海口,狂風馳騁在廣闊的海口小鎮,這次的行旅落腳在彰化大城,從海口漂蕩而來的東北季風,呼嘯起舞,這裡的人逆風而生,成了另一種生命的堅韌。

大城鄉受限於濁水溪口廣大海埔地,引取海水不易,又因在水產類中,養蜆的技術門檻較低,所以當地多數養殖業者多以養蜆為主,養蜆需要大量的淡水水源,彰化大城鄉的養殖業者只能開鑿水井抽取水質、水溫較穩定之地下水進行淡水養殖,然而長期大範圍的超抽地下水,使大城鄉逐漸成為臺灣地層下陷嚴重的地區之一,直至民國90年,當年度的下陷速率達到17.6公分/年,近年來雖已明顯趨緩,但長期累積下陷量已超過200公分以上,當地發現許多高低落差之民宅、接近水面之橋樑等下陷跡象,「遇雨即淹」更是大城鄉居民習以為常的生活。

黃金穗月 從保護家園的土地開始

守著狂風守著沙,這裡的居民樂命知天,樸實而不張揚,戀著記憶中的那片金黃色麥浪,貼著地、沾住景,堅持找回大城的黃金穗月。

大城鄉地處濱海,一年四季吹著相當強勁的海風,冬季東北季風尤烈;曾經,彰化大城鄉沿海地區處處種滿小麥,一到冬天,四處麥香飄送,卻因國外進口廉價麵粉的傾銷下,本土麵粉業式微,黃金麥浪的景色從大城鄉消逝無蹤,從小生長在大城的農民,因氣候劇烈變化的因素,漸漸休耕不願意耕種,碾米廠第2代的林明煬、林世勳兄弟看到農地上沒有作物,心中感慨萬千,林明煬說:「3年前由慈心基金會蘇執行長牽線,兩兄弟才與幾位農民集結6公頃農地,於大城鄉東邊潭墘社區嘗試復耕50年前老一輩傳說的大城小麥!」。而且林家希望能為下一代留下乾淨、無汙染的土地,也將過去金黃色記憶的美好,再次尋回。大城鄉臨海、冬天吹著強勁的東北季風,更缺乏淡水資源,但這些不利農作物生長的條件,卻成了種植小麥的利多,小麥屬於粗放的旱作作物,需要的水份不用太多,大大減少對地下水的依賴及使用,而大城鄉的猖狂的劇風更把小麥的蟲害給「吹」跑了,強勁的風勢反成了最佳的「驅蟲良方」,因此種植過程不須使用農藥,讓大城的小麥得以健康生長,同時也還給動植物安全的棲息地。

 

 

 

 

小麥新故鄉 田裡有腳印 開啟良善的循環

「因為知道有來春,所以留得來春穀。」這是在地農民兼糧商林世勳及林明煬前半生的寫照,林家兄弟誤打誤撞意外替當地農村帶來新的轉變。50年後的今天,大城鄉的人們齊心合力發展小麥產業,更希望能鼓勵年輕人回鄉活絡農村,找回過去金黃色的光景。林明煬說「種了這幾年的小麥,心境上有了很大的不同,邀集了企業朋友,帶著社區一起做讓更多人認同友善種植的理念」,目前潭墘社區每年都與麥農們一起種樹,恢復社區生態、以尊重生態、不毒害動物的方式,喚起人們關心自然生態,林大哥看著剛發芽的麥田裡說「我們憨憨地做,慢慢發現晚上的田裡逐漸熱鬧起來,有蛙叫、有蟲鳴,種到後來,不是做給其他農民看了,是自己感到很感動,好像小時候農村的感覺又回來了」,就連保育類猛禽黑翅鳶,也因大城鄉的豐富的自然生態,悄然的成為大城的新住民,林大哥說「我們保護牠的棲息地,牠幫我們保護小麥,互相幫忙、互相照應」,林家兄弟一個單純美好的初心,開啟了人與自然的良善循環,光復了大城鄉的金黃色麥田,也帶回無限生機。

大城小麥 小城大愛

大城鄉的改變,從中央及地方共同攜手前進,在小城裡永有無限大愛。水利署改善大城鄉下海墘排水因兩旁護岸多以土堤為主,且高度不足加上水閘門之主體結構老舊,影響退潮時內水排除問題,分別於98年增加下海墘排水閘門排洪能力、99年增辦下海墘排水抽水站工程,100年辦理長約1675公尺之排水改善工程,同時辦理頂西港排水出口防潮閘門改善工程等綜合治水整體計畫相關治理工程,共同打造不淹水親近水的水臺灣。現在林家兄弟繼續凝聚社區居民共識,朝向有機專區邁進。林大哥說「期盼中央力量挹注當地,除了免除水患災害,也希望盡快成立有機專區及社區營造,發展多元的小麥產品,以及帶動大城鄉的深度旅遊」,小麥的糧食復興,凝聚產官學前進的力量,一起擘劃大城鄉地層下陷區絕地逢生的新路徑,找回鄉民的希望與笑容,營造大城小麥的新世紀。永續不是口號,行動才是王道,更多了解更多翻轉地陷區的暖心故事,請上「愛現不要陷」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ubsi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