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站在壩頂上的傳說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269期/ 發布日期:107/03/09

站在頂上的傳說

位於大漢溪上的石門水庫,地處桃園市大溪區、龍潭區、復興區與新竹縣關西鎮之間,因溪口處有雙峰對峙,狀若石門,因而取名為「石門水庫」。石門水庫自民國45年(1956)7月動工興建,53年(1964)6月完工,參與工作7,000多人,建設經費約新台幣32億元,水庫總長度為16.5公里,滿水位面積達8平方公里,初期有效蓄水量約25,188萬立方公尺,是一座多目標利用的水庫,具有灌溉、發電、給水防洪、觀光等功能。主要設施有大溢洪道、排洪隧道、電廠、後池及後池、石門大圳及桃園大圳進水口等結構物,自完工營運以來,對北部地區農業生產、工業發展以及防止水旱災害等方面,均有重大貢獻。

話說當年水庫的興建是以民國52年(1963)5月開始蓄水為目標,時任總工程司的顧文魁,針對各項工程都以此作為進度管控之目標。 因溢洪道底下的截水灌漿及石門大圳的取水閘門(標高195公尺)兩件工程尚未完成,如果開始蓄水,水位一上升,就沒辦法再施做,連美國顧問專家也認為會有風險,建議是否等汛期過後再做,但顧文魁認為,水庫就是要用來蓄颱風的水量,如果工程延後還要再等一年才能蓄水,就沒有意義。既然已經決定5月要蓄水,就該堅持將未完成的二件工程在汛期前完成,於是要求同仁三天內完成趕工計畫,美方專家只好配合。在大家同心協力下, 52年5月15日正式封堵導水隧道水庫如期完工開始蓄水

石門水庫第一次洩洪,就六個閘門全開,看到溢洪道巨大的洩洪量,直衝後池,加上閘門打開時間倉促,首當其衝的就是後池兩旁的設施設備及員工,還好顧文魁的坐鎮指揮,及時下令所有員工緊急撤離工地,雖然岸邊的混凝土廠、機具、庫房、餐廳、宿舍工寮全部被沖毀,唯一慶幸的就是所有員工保住了性命,不過據說當時還有2位工人被困在後池的橋墩一天一夜,另1名工人受困庫房屋頂,最後還是幸運獲救,只是獲救後,兩眼發直,雙腿發軟。

員工安全撤離工地後,顧文魁擔心水庫的水位上升及大設施的安全,因此又不顧自身安全,偕同同仁,再到頂勘察,當時他站在頂,面色凝重,心急如焚,看到大雨仍不停的下,水位依然不斷往上升,還好,後來雨勢變小,且六個閘門仍繼續全開洩洪,水位也就沒有再上升。是自助、人助、然後天助,不然站在頂的顧文魁就要與水庫共存亡了。

  • 洩洪道施工情景

    洩洪道施工情景

那時候水庫洩洪量為9,600立方公尺/秒,進水量卻高達10,200立方公尺/秒,水位ㄧ路飆升至標高249.09公尺,早已超過滿水位標高245公尺,這樣的水位、洩洪量都創下石門水庫歷史紀錄!而「葛樂禮颱風的侵襲,顧文魁站在頂要與石門水庫共存亡」的傳聞與精神, 也就一直流傳到現在。
身為一位水利工程人員,除了對工程師專業技術負責外, 使命必達也是應有的態度,這就是大禹治水的精神。已歷經50多年考驗的石門水庫土石壩建造的石門大至今仍不動如山,完好如初,除了體心層加高施作、增設兩條排洪隧道外,更在最近10年加強水庫的更新改善工程,增加了分層取水工、改造了電廠防淤隧道,以及阿姆坪防淤隧道的興建,就是讓石門水庫永存像頂上傳說的水利工程師的精神永傳下去!

資料來源:

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1.整理自經濟部水利署前副署長賴伯勳訪談內容。
2.照片為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提供。

石門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