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大臺北的活水源頭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270期/ 發布日期:107/03/16

大臺北地區公共給水水源以淡水河支流新店溪上游為主,因新店溪水量受季節因素影響,過去每逢炎炎夏季,就得分區供水讓市民生活非常不便。政府為徹底解決大臺北地區民生用水需求,於民國59年(1970)便計畫於新店溪上游北勢溪規劃興建翡翠水庫。計畫提出後,各界正反意見都有,反對興建的顧慮,主要為翡翠水庫距離臺北市僅約30公里,萬一水庫安全有問題,則對下游政經文化中心的臺北市將會造成難以想像的傷害。因此從61年(1972年)完成初期規劃、63年(1974)完成可行性規劃,到67年(1978)完成定案研究報告,決定最佳址與型,並深入探討基礎安全、地震影響、洪水威脅、炸彈破壞等大安全問題後,最後於68年(1979)1月經行政院院會通過核定實施。

同年5月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翡翠水庫建設委員會」,8月動工,歷時8年興建,耗資新台幣114億餘元,於76年(1987)6月完工,成立專責單位「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負責水庫的運轉與維護,提供大臺北地區穩定的民生用水。

翡翠水庫是一座雙向彎曲變厚度混凝土拱壩,厚度自底部25公尺逐漸變薄為頂7公尺,高122.5公尺,長510公尺,總容量為4億600萬立方公尺,由國人自行設計、施工完成的大型拱壩結構的水庫,在水利工程上堪稱是一項重大工程,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此外,為了基安全,發明一種處理方法,就是在坑道內使用水刀、水鑽等機具以高壓水柱方式沖洗岩層縫的泥土,將岩盤層縫泥土淘空清洗乾淨後,再以不會收縮的漿或混凝土回填;由於使用後效果良好,此項創舉是世界土木工程史上首見,也成為國內水庫工程值得驕傲的事!

  • 早期青年男女在鷺鷥潭划船及徒步通過鏤空吊橋景象

    早期青年男女在鷺鷥潭划船及徒步通過鏤空吊橋景象

  • 石門水庫土石壩及溢洪道完工後實景

    早期青年男女在鷺鷥潭划船及徒步通過鏤空吊橋景象

龜山文史工作室陳漢順先生追憶起水庫興建前,細細追溯從前的回憶,當年水庫興建前,翡翠谷、鷺鷥潭是臺北近郊青年男女戶外踏青的第一首選,有青山綠水、參天古木,寬廣河谷可以划船、游泳、露營、烤肉,而徒步走在台車道上前往,有時棧道、有時吊橋,鏤空的橋面,可以直視溪底,就像現代版的天空步道,十分驚險與刺激,女孩子害怕就緊抓男孩子的手,男孩子則趁機擔任護花使者,一幕又一幕的扮演月老的使命,成就了許多幸福美滿的家庭。

當年居住在水庫淹沒區內的許多居民被迫搬離家園,包括他們賴以維生的農作物、柑橘、房屋、商店、學校、吊橋,全部都在淹沒區內,宛如一座水中小城市,他還開玩笑的稱說是1,000年後的「亞特蘭蒂斯」(Atlantis),可以考古研究,有點像澎湖海底的城墎。

臺灣有很多世界第一,是我們的驕傲,也是我們的痛處,水來的太急、太多就是一例。年平均雨量約2,500毫米的臺灣,因山高水急,無法有效留住雨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枯旱缺水的危機出現。在民國91年(2002)的大乾旱季節,大臺北地區還需要隔天分區輪流供水,如果當年沒有翡翠水庫,臺北不知會是怎麼樣的狀況,很難想像吧!

民國91年大乾旱翡翠水庫水位也逐漸下降,新聞報紙開始報導缺水情況,由坪林二格方向往潭腰或竹坑的民眾及當年興建水庫被迫搬離的居民,紛紛前往觀看水位下降的荒涼景象,或是回憶自己的故鄉情景,而陳漢順也是其中一個。當時他每個星期都會去,去記錄水庫久旱缺水的情早期青年男女在鷺鷥潭划船及徒步通過鏤空吊橋景象景,也帶著家人一起去看。印象很深刻的是,看著水位退去所裸露的黃土邊坡,經日曬龜裂,前一星期還軟綿綿無法踩踏,這星期就可在上面活蹦亂跳,太陽的力量真是可怕!那時候曾發現殘存的商店牆壁上,仍貼著某知名咖啡廣告海報。有一次還聽到一位婦人對著小孩說,媽媽以前就是在這裡煮飯、在那裡廁所、睡覺是在這裡,如數家珍的敘說過往生活點滴,而小孩卻用疑惑的眼神問說:「媽媽妳以前怎麼會住在水裡面呢!」年幼天真的孩童無法理解此真實情景,也許再過幾年長大後就會懂吧!

  • 民國91年枯旱時期翡翠水庫淹沒區房屋再現實景

    民國91年枯旱時期翡翠水庫淹沒區房屋再現實景

  • 民國91年枯旱時期翡翠水庫淹沒區房屋再現實景

    民國91年枯旱時期翡翠水庫淹沒區房屋再現實景

陳漢順在翡翠水庫初期的假日時光,經常會帶著家人上去看看,眼看水庫從無到有的一步一步地建造起來,花費很多人力、物力,犧牲許多人的美好家園,所換來的儲備水源的水庫,提供生活所需,除了感謝他們的犧牲奉獻外,也要好好地珍惜得來不易的清澈水源,愛護我們的活水源頭!

資料來源:

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1.黃兆慧,「臺灣的水庫」,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翡翠水庫建庫25週年特刊」。
3.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翡翠水庫寫真」。
4.龜山文史工作室陳漢順先生訪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