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林先生的「笱」傳奇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280期/ 發布日期:107/05/25

林先生的「笱」傳奇

彰化八堡圳又稱施厝圳,開鑿迄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早期係導引濁水溪水源灌溉彰化縣十三堡其中的八堡(東螺東堡、東螺西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馬芝堡及線東堡),因以為名;灌溉面積廣達1.9萬餘公頃,甚為遼闊。整個彰化地區萬餘公頃的肥沃富庶農田,均得自於這條活泉;灌溉範圍相當於今彰化市、員林市、和美鎮、鹿港鎮、北斗鎮、田中鎮、溪湖鎮、花壇鄉、二水鄉、永靖鄉、田尾鄉、埤頭鄉、溪州鄉、社頭鄉、秀水鄉、大村鄉、福興鄉、埔鹽鄉等十八鄉市鎮,是清初時期彰化最大,也是全臺灣最大的水利系統,對彰化平原開發的貢獻及影響深遠。

  • 八堡圳源頭石碑及紀念碑文實景照片
  • 八堡圳源頭石碑及紀念碑文實景照片

八堡圳源頭石碑及紀念碑文實景照片

八堡圳為彰化縣施世榜籌款興建,自鼻仔頭(今彰化縣二水鄉)設圳頭,挖掘渠道,引用濁水溪的水來灌溉農田,是臺灣古老的埤圳之一,灌溉面積一萬二千餘甲地,涵蓋一半以上的彰化縣域。由於完成的水圳興建,是引用濁水溪之水,水圳最初被稱為「濁水圳」,又因為這條水圳屬於施家的產業,大家都稱為「施厝圳」。水圳灌溉的面積包括當時彰化平原十三個堡中的八個,因此又稱「八堡圳」。

八堡圳開鑿初期,引水入圳屢遭失敗,用盡各種方法,卻無法將濁水溪水引入圳道。施世榜非常焦急,只好重賞千兩黃金,希望能找到解決之人。相傳有一天,一位老翁前去指導,利用籐、紮木或竹條做成像笱(一種捕魚的竹器)的圓椎型籠子,稱為「龍仔笱」,再內填石塊,堆疊這些籠子,安置在河中成為水以引溪水入大圳,此項設施在旱季有導水入圳的功用,雨季且能堵濁水溪水氾濫侵蝕河堤之功能。從此旱地變良田,農民收入大增。施世榜為感謝他的功勞,要贈以千金,但這位臺灣最早的水利工程師,拒絕受酬,也不願告知姓名,只自稱「林先生」而翩然離去;後人感念其恩德,就在二水取水口附近建設「林先生廟」以感懷紀念他,廟旁空地也有二座竹編的「籠仔笱」,讓參觀民眾發思古之幽情,暸解昔日先民引水灌溉的不易,以及280年前的引水工法和器具,迄今仍極具實用價值和符合科學原理。廟雖經過幾次翻修,迄今仍在原地(彰化農田水利會的「二水工作站」就在廟旁),民國66年(1977)彰化水利會重修此廟,還立了紀念碑,除了讓後世「飲水思源」外,也讓人學習「為善不欲人知」的美德。

  • 左為位於道路旁的林先生廟牌樓

    左為位於道路旁的林先生廟牌樓

  • 右為林先生廟全景外貌

    右為林先生廟全景外貌

  • 左為林先生廟的牌匾

    左為林先生廟的牌匾

  • 右為林先生廟內供奉景象

    右為林先生廟內供奉景象

  • 林先生廟旁的「籠仔笱」

    林先生廟旁的「籠仔笱」

  • 笱是一種捕魚的竹器,多以籐或竹編製成圓錐型或方型的籠子;「籠仔笱」則是笱的擴大運用,像一支倒置的竹笱,上廣下窄,一座1.2至3.3公尺不等,以石塊填入籠內,一座座相連,以圍堵的方式攔水導入圳內;而近代則多改用鉛絲,但形狀二百多年來少有改變。彰化農田水利會表示,「林先生」傳授的「籠仔笱」引水工法,早年於濁水溪的防汛演習時,製作「籠仔笱」築以保護堤防仍是重頭戲,一直到近期因熟練工人漸漸凋零,以及重機械引進水利工程施工,才不再使用。由於會做「籠仔笱」的師傅多已凋零,如何將一座座重達數千斤的笱,準確、安全的放在濁水溪流中適當的位置,那可是一門功夫,下水的人除了要有負重的體力,還要有很好的水性,因為水流常常很大,必須閉氣在水中行走。隨著現在工程施工都已機械與水泥化,「籠仔笱」已轉化而成為緬懷先民奮鬥的器物。惟在目前講究生態工程措施的年代,水泥河道的處理方式已有不同的評價,在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認知下,200多年前先人智慧的古工法「籠仔笱」,或許可以不再只是純觀賞而已。

  • 八堡一圳與二圳取水口情景
  • 八堡一圳與二圳取水口情景

八堡一圳與二圳取水口情景

八堡圳是清代最大規模的水利工程,被稱為孕育彰化鄉土的母親河。其開鑿得力於清代鳳山拔貢后陞兵馬指揮施世榜與鄉紳黃仕卿,更有傳奇人物林先生傳授以「水利圖說」及「土工法」,自鼻仔頭附近設圳頭(二水鄉倡和村的檨仔寮)開渠道導引濁水溪灌溉彰化平原迄今。現況整個系統包括先後開鑿的兩條水圳路,其一原名為施厝圳(也稱濁水圳),現稱為八堡一圳;另一條為十五庄圳,現稱為八堡二圳。康熙60年(1721),埔心鄉人黃仕卿先生倡議於八堡圳進水口下游攔水引取濁水溪水流,以灌溉十五庄地區,造就一方美田阡陌。惟因營管不順利,時常崩毀損壞,歷經幾多變遷,後由民眾集資搶修重建,並推舉代表人輪流管理,至日治時期明治40年(1907)合併於八堡圳。民國21年(1932)修建共同進水口並設分水門,89年(2000)配合集集共同引水計畫,辦理八堡圳幹線系統改善工程,爰成今日面貌。

資料來源:

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1.行政院農委會農田水利入口網,https://goo.gl/5Iv0Wq。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建國百年網站, https://goo.gl/brW5X2。
3.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網頁, https://goo.gl/1gxrIF。
4.彰化縣二水鄉農會八堡圳農情館網頁, https://goo.gl/eXQtYm。
5.臺灣水圳文化網, https://goo.gl/dCVg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