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孕育高雄平原的母親河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282期/ 發布日期:107/06/08

孕育高雄平原的母親河

翻開臺灣的水利開發史,清朝道光18年(1838),鳳山知縣曹謹建築「曹公圳」,自下淡水溪(今稱高屏溪引水灌溉鳳山、蔦松、高雄、大察、林園的千甲農田,縱橫交錯的藍色水脈,滋潤著曾經是乾涸的土地,造就了臺灣西南側的高雄平原,使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先民,翻身脫離飢荒的夢魘。曹公圳的開發在臺灣南部的的確確是一件大事。迄今仍有二百多萬人口還直接或間接受到她的潤澤,這就是高雄平原的母親之河-曹公圳。

原高雄縣內有旗山溪荖濃溪,兩溪在大樹鄉(為今高雄市大樹區)相會後,水量大增,直往西流,成為臺灣南部最大溪流;相對於北臺灣的淡水河稱為上淡水河,昔日位於南臺灣的這條大河就稱為下淡水河旗山溪流自玉山的南側,荖濃溪源自中央山脈,二條溪切過高山,除了旗山地區有小塊的平地之外,高雄東側大部份都是山區,鳳山平原是原高雄縣最大的平原,鳳山的西端是大寮丘陵高屏溪的滲出水不易宣洩出海,在地面凹處形成的水澤,因此「鳳山」舊稱「埤頭」,在曹公圳未建造前,農民即已引水灌溉零星的農田。

清道光16年(1836),一場發生在嘉南地區的大旱,間接催生了曹公圳。道光17年(1837)農曆正月,鳳山縣知縣曹謹剛剛上任,就碰上了因前一年發生旱災所導致的嘉義、臺灣、鳳山三縣接壤區域一百多華里鬧飢荒,宵小盜匪猖獗,引發嚴重的民食與治安問題,當時知府熊一本於府城初次接見曹謹時,面囑他兩項任務︰「足食」、「弭盜」。曹知縣回到鳳山縣城,面對乾旱的大片農田、嗷嗷待哺的百姓和敗壞的社會治安,細思熊知府的囑託,經過2個多月的民情訪察後,有一天他來到下淡水溪的九曲堂岸邊,看到河床潺潺流水,不禁嘆道︰「是造物者之所置,而以待人經營者也,奈何前人置之而不理,毋乃暴殄天物欸!」於是召集巧匠與地方仕紳,商議開圳,解決地方上自古以來的荒旱大患。

  •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之曹公圳平面圖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之曹公圳平面圖

曹謹建造的渠道,前後二條,稱為「五里舊圳」與「五里新圳」,當時共十里,現在量測起來有22.3公里。後人為了感謝曹謹對高雄開發的貢獻,才稱其為「曹公圳」,該圳自九曲堂(亦作九曲塘)抽水站引入高屏溪水,灌溉位於南臺灣高雄平原海拔20公尺以下的農地;水圳幹線順著地形落差,分三條主幹分佈在高雄平原的北、中、南三區;北區屬曹公新圳灌溉區、中區屬曹公舊圳灌溉區、南區屬大寮圳與林園圳灌溉區。其受惠於曹公圳的農田,最高紀錄達1萬3千餘公頃。

沒有水,地區就難以發展。曹公圳不僅增進高雄、鳳山地區的農作生產,也促進其人口的移入,對於南臺灣的開發貢獻很大。隨著科技發展,如今的曹公圳靠九曲堂抽水機組,便輕易的將高屏溪水導入高雄平原,與早期一年一次在堤外的艱鉅工程,已不能同日而語。

  • 曹公舊圳堤閘

    曹公舊圳堤閘

水資源的利用造就了臺灣都市的發展,目前農田面積己大幅減少,估計約還有6千餘公頃的灌溉面積。在曹公圳取水口岸靜坐,細觀高屏溪潺潺流水順著水道,優雅的被導入高雄,創造幸福。如何讓曹公圳的水資源活化與再利用,充分發揮水資源的效益,不再侷限於灌溉農田的水圳,或是區域排洪的基本功能,一定還有許多可以研發與想像再利用的空間,只要有心用心去做,曹公圳不只是高雄平原的母河,也可以孕育水圳文化的母河,或是水利與生態教育的母河。

資料來源:

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 https://goo.gl/40tjKv
2.行政院農委會農田水利入口網, https://goo.gl/1gLnFS
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建國百年網站,https://goo.gl/brW5X2
4.臺灣大學張文亮教授臉書短文。
5.臺灣水圳文化網,https://goo.gl/brW5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