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治水甘苦誰人知-基隆河整體治理之甘苦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285期/ 發布日期:107/06/29

治水甘苦誰人知-基隆河整體治理之甘苦

基隆河發源於新北市平溪區菁桐,於臺北市關渡地區匯入淡水河,幹流長86.4公里,流域面積490.91平方公里,為淡水河三大支流之ㄧ。早期為免除大臺北地區水患,雖曾辦理大臺北地區防洪計畫,但此計畫僅包括南湖大橋以下臺北市轄區河段,南湖大橋以上河段為新北市(原臺北縣)、基隆市轄區,因當時開發程度不高,並考量經費因素,該河段便未納入臺北防洪計畫辦理。

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所長陳春宏回憶當年的整治計畫提出的背景,早期基隆河沿岸聚落較為零星,聚落一直到民國80幾年(1990)才開始發展,而當聚落漸多,城鎮開發與水爭地的結果,就是基隆河河道縮減。因此颱風豪雨來襲時,常有河水暴漲導致淹水的情形。87年(1998)瑞伯和芭比絲、89年象神、90年納莉等颱風,都造成基隆河中游沿岸嚴重淹水,其中以汐止、五堵、七堵尤其嚴重。為此,行政院請水利署提出治理計畫擬定解決方案,水利署就交由水利規劃試驗所執行。

89年(2000),水規所提出「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報告,由於經費高達1,050億元,經行政院核示,優先檢討員山子分洪計畫、搭配洪災保險等替代方案,重新評估整體的可行性,於是水利規劃試驗所又重新研擬替代方案。

陳春宏回憶,民國90年(2001)中秋節前夕,納莉颱風剛過,為了找出分洪方案,當天晚上便與洪信彰(現職水利署河川海岸組副組長)及吳益裕(現職水利署第二河川局副局長)3人在辦公室趕著分析資料,楊舒雲課長(今已退休)也一同貢獻心力。當時楊課長把會議桌全部排在一起,鋪上連接起來地航拍圖,一個人趴在會議桌上把魚坑的分洪路線找出來。那晚忙到隔日清晨5點多,資料整理好了,楊課長就讓他們先回去休息,自己卻留下來處理之後要到水利署報告的資料,只說道隔天若需要支援,再打電話給他們。當時的時代,公務風氣是上級交辦使命必達,絲毫不敢怠慢。

員山子分洪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兩者息息相關,它對基隆河沿岸下游地區影響重大,因此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是搭配員山子分洪做整體的檢討。除了員山仔分洪方案,過去也曾檢討幾個分洪方案,包括魚坑、四腳亭和八堵坑分洪等。在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推動過程中,由於幾次颱風之後都淹大水,大家便格外重視分洪的問題。當時陳春宏與洪信彰、吳益裕等人相互討論各種方案,或左岸截流或右岸截流,或野溪河道滯洪,又或者透過分洪道排到外海去,另外又有洪災保險、一樓全部徵收等方案。每次開會結束,大家就帶著各種方案回到辦公室繼續處理,這樣的忙碌豈止朝九晚五!洪信彰也回憶,當年陳所長連公子出生時都無暇陪伴夫人,因為隔天要交報告,必須留在辦公室打拼,直到報告提交後才分身探望剛出生的孩子。陳春宏說:「當年我們3人經常忙到晚上11、12點,晚上7點左右,吳益裕的太太就會致電問何時要回家,信彰的太太9點會問,我的太太應該是看開了,不曾過問。當時大家的孩子都還小,有這樣努力過,有很多東西是那段時間累積得到的!」

洪信彰說,一直到民國91年(2002)4月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經行政院奉核之後,原本想說可以稍微喘口氣,輕鬆一些。但行政院還是交辦事項下來,交代魚坑、四腳亭和八堵坑分洪、左右岸截流、河道滯洪、主流設置滯洪區、支流坡地設置滯洪區等方案須詳細規劃研究,半年內須提送。在這樣的指示下,他與陳所長又趕辦了6、7個計畫,另外,為使基隆河整體治理工作能順利推動,甚多工程均等堤線局部變更後辦理,因此工作一直在趕辦!那段時間幾乎沒有所謂假日,又當時沒有高鐵,都是他們兩個人輪流開車,早上很早出發去開會,開完會之後又馬上趕回來做功課,處理隔天或是後天要用的資料,為了完成上級交辦事項,幾乎每天都在工作。

水利人員分工合作努力完成治水任務的辛勞可見一斑,水利事業成果的豐收不但需要專業的水利技術,使命必達的敬業態度更是不可或缺。眾多水利前輩除具備盡職的態度外,也都從做中學習成長,累積經驗,水利後輩豈能不傳承這樣的懿行?

資料來源:

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1.整理自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所長陳春宏及河川海岸組副組長洪信彰之訪談內容。

2.圖片來自經濟部水利處淡水河流域防洪指揮中心「納莉颱風淡水河洪水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