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補強地下水資源的聽診器—觀測井密度檢討水文技術組

  發刊期數:第0284期/ 發布日期:107/06/22

水利署自民國81年起與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共同推動「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以3期17年(民國81~97年)之期程,辦理全臺主要地下水區之地下水觀測網建置與維護、水文地質調查、地下水水位觀測、地下水質監測及相關研究等工作,以全面構建地下水資源的觀測系統與長期觀測機制,並期能充分掌握全臺主要地下水區之水文地質狀況,獲取正確可靠之地下水資訊,作為訂定地下水水資源政策管理之依據,目前已完成全臺灣地區794口分層自記式地下水觀測站井的建置工作。

臺灣部分地區長期以來因產業快速發展、土地利用密集及區域水資源供需失衡等因素,衍生出水源匱乏、超抽地下水及國土流失等問題,在在顯示地下水資源合理使用與管理之重要性,而地下水水位亦為反應區域經地下水補注、抽水行為後之實際物理表徵現象,為可用以評析地下水資源並進行管理之重要基礎與依據,故地下水觀測網水位觀測資料對於地下水相關評估作業甚為重要。有鑑於此,水利署於106年針對各地下水分區進行既有觀測井密度檢討,藉由分析結果了解未來於各地下水分區需增補之觀測井位置及深度,以利更精準掌握、評估地下水資源、地下水補注地層下陷可能變化趨勢之參考依據。

水利署以地理統計分區(地下水水位相關性)為基礎,針對特定含水層地下水水位相關性較低之地區(代表該分區地下水狀況較無法掌握)進行設井規劃,而其中第一、二含水層可能受降雨補注影響較顯著,故以地理統計分區、水文地質分區及子集水區分區進行圖資套疊(如圖1以屏東平原第一含水層為例),配合既有觀測井位置及學校位置進行比較,給予觀測網增補之建議;而第三、四含水層則因管理要求較低,且設井與後續維護管理經費較高,故僅針對地理統計分區給予觀測網增補建議。經評估後全臺各地下水觀測井增補建議74處,其中臺北盆地12處、桃園中壢臺地14處、新竹苗栗沿海地區6處、濁水溪沖積扇3處、嘉南平原23處、屏東平原8處、花東縱谷2處及蘭陽平原6處(如圖2以屏東平原第一含水層為例)。

地下水觀測井有如地下水資源的聽診器,透過觀測網密度檢討之成果,進行地下水觀測網的補強工作,期望能更確實掌握、評估地下水資源、地下水補注地層下陷可能變化趨勢,進而達到地下水資源合理使用與管理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