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木屐寮災後重建再生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288期/ 發布日期:107/07/20

南投縣竹山鎮木屐寮( Mujiliao)舊名,源自西元19世紀末東埔蚋溪河道改變,由舊河道演變出的新生「溪埔地」,溪埔地長出吸溼耐磨適合製作木屐的山黃麻,荒地遂漸漸發展為蒼鬱的森林。山黃麻俗稱山羊麻,可在火災、坍塌、水災後的荒地快速生長,運用強而有力的根系鞏固土層,由於成長速度飛快,不出5年就可長到一個成人的寬度,要知道有多少樹種花同樣光景也只能長胖個10幾公分而已,因此山黃麻材質鬆軟質輕,無法成為高級建築和家具用材,僅能製作火柴棒、木屐和便當盒等輕便的器具,因非常適合製作木屐,因此當地的延平里、延正里的先民,就近在溪埔地蓋工寮削木做木屐,這就是「木屐寮」名稱的由來。木屐寮削材製木屐的熱潮,隨著臺灣經濟發展趨勢,塑膠產業興起與民眾生活型態的改變,木屐漸漸被塑膠鞋製品所取代,約莫百年歷史的木屐產業逐漸式微,近幾十年,僅約有近百戶長久定居於此,近年當地木屐業者已結合文創產業轉型為收藏品或擺飾品。

位於東埔蚋溪下游的延正里木屐寮,民國90年(2001)遭受桃芝颱風侵襲,短短2日間上游區域強降雨1,500毫米,造成潰堤200公尺,整個村落被颱風引發的洪水所淹沒,百年村落毀於一旦,從溪埔地開墾出來的村落回歸原始巨石累累的河川地。經濟部水利署以及第四河川局為有效解決東埔蚋溪洪患等問題,協助木屐寮災後重建再生,近十幾年來投入約20億元辦理用地徵收,且積極完成相關防災減災工程及環境營造工作,於桃芝颱風後木屐寮已未再發生重大災情。如今已成功轉型為兼具防洪減災、生態景觀與結合在地人文的滯洪生態園區。

當時第四河川局辦理木屐寮災後重建工程,為促進地方民眾參與及廣納地方居民意見,舉辦多次地方說明會,把生態景觀、人文特色、居民需求及保留區內豐富生態物種棲地等意見統整納入規劃設計方案中,並且在防洪安全及維護管理優先考量下,也適度將水源引入園區滯洪池內,營造濕地生態及水岸環境,增加物種的多樣性。同時也利用滯洪區天然的優勢,就地取材並篩選塊石砌溝,取代鋼筋混凝土溝渠,雖多耗費花人力工時,但減輕對既有生態環境干擾,亦符合生態工程與節能效益,而營造出大腳足跡的中央池、生態濕地濁水溪流域自然生態池,也都改善了滯洪區親水空間與環境教育解說所欠缺的水生物種多樣性情景。此外在園區內也精心設置有原生物種保留區、礫石渠道、自然生態淨化池、木屐意象入口廣場、臺灣島、雙園廣場、木棧道、石雕藝術裝置、石砌先人足跡等設施,均有利於民眾貼近大自然與近距離觀察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 園區入口意象

    園區入口意象

  • 園區內就地取材的砌石水路與拱橋

    園區內就地取材的砌石水路與拱橋

目前園區內樹叢及草坪間已復育豐富且多樣的生態,隨時親近觀察或欣賞本土植物、昆蟲、鳥類(約34種)等棲息其間,也隨處可見蝴蝶、蜻蜓翩翩飛舞,聆聽蟲鳴鳥叫的歌唱聲,偶爾還能遇見野鴨、水鳥於水池駐足嬉戲,或大冠鷲盤旋於上空;園區內亦設計近5公頃廣闊的草地,提供民眾踏青、放風箏、野餐等休憩活動。此外,在園區入口處,設立木屐意象入口廣場、解說設施與QR Code,解說木屐寮歷史演變的故事,傳達木屐寮長存之意境,並透過雕刻藝術之石雕藝術裝置向民眾展現竹山人文歷史,讓入園參觀民眾能更加瞭解木屐寮。園區復建成果除恢復木屐寮防災滯洪功能外,更串聯生態景觀與人文環境特色,提供當地居民及遊客容易親近之自然生態人文休憩空間。

木屐寮滯洪生態區位處國道3 號高速公路竹山交流道旁,近年因交通便利以及東埔蚋橋開通,已成為前往南投竹山、溪頭等景點替代道路必經之地,未來仍將配合地方政府休閒觀光產業推動,串聯木屐寮、紫南宮、天梯、竹山工業區觀光工廠、桃太郎村、溪頭妖怪村等特色觀光景點,吸引外地觀光人潮,帶動當地木屐文創產業發展,進而增進當地觀光收入並促進地方發展。讓木屐寮滯洪生態園區成為水利防洪減災又兼具生態、人文、觀光遊憩的最佳示範場所。

  • 象徵希望臺灣之庭園造型空拍景象

    象徵希望臺灣之庭園造型空拍景象

資料來源:

1.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2.整理自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河川海岸組供同提供素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