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林園紅樹林生態議題及保育原則第七河川局 蕭文昌

  發刊期數:第0310期/ 發布日期:107/12/21

林園紅樹林臨近林園石化工業區,環境品質不良,引起政府與民間重視高屏溪口的環境保育工作,結合環保人士與民眾熱情投入,有計畫的在高屏溪出海口復育紅樹林,教育民眾落實保護環境。林園人工濕地自民國83年開始試種,84~90年間持續復育及推廣,原本由中芸國小復育管理,現由林園紅樹林保育學會依第七河川局之標案管理維護。原本面積約4.5公頃,經汛洪洗鍊、颱風肆虐,約剩0.8公頃,第七河川局持續修築丁壩後,新的潮間帶又增加了大量的面積,持續計畫復育紅樹林。


棲地類型,大致區分成灘地、高草地、樹林(紅樹林和雜木林)、人工綠帶等四大類:

灘地

  淤形成的灘地為水域底棲生物(蟹類、螺貝類、彈塗魚等)的主要棲息環境。灘地面積較小,且易受大水影響消失,爾後再慢慢回淤,目前屬變動性較高的棲地丁壩及消波塊提供物理性的回淤條件,但仍需由上面植被慢慢穩固灘地的土,因此灘地的植被復育顯得相當重要。

高草地

  本區域灘地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遭大水沖蝕,2012年丁壩完成後重新回淤形成灘地,部分區域進行紅樹林復育其他則讓植物自然演替,全區的植被以高草地覆蓋的面積最大,主要植物有象草、白芒、蘆葦、大花咸豐草、巴拉草、甜根子草及鋪地黍鑲嵌而成,混生馬鞍藤、含羞草、濱豇豆等植物。具有減緩洪水淘刷保護堤防的功能,同時提供褐頭鷦鶯等偏好草地的鳥類活動及棲息。

樹林(紅樹林和雜木林)

  人工復育之紅樹林,在莫拉克颱風前面積曾高達4.6公頃,風災後大幅縮減至0.28公頃。種類主要為海茄冬,散生水筆仔紅海欖海茄苳欖李等。另外有欖李小苗,但尚未成林。紅樹林區有之前挖設的潮汐溝,配合紅樹林的根系,提供蟹類棲息。丁壩回淤灘地上除了高草地外,已有高約2-3公尺高的雜木林,包含構樹、楝、欖仁、雀榕、茄苳銀合歡喬木,生長快速與紅樹林有競爭關係。

人工植栽

  種類以原生植物為主,如水黃皮、棋盤腳、穗花棋盤腳、黃槿台灣欒樹,以及部分景觀樹種如鳳凰木、雞蛋花等,維護得宜樹勢健康,與天然的濱溪植被串聯成綠帶,提供鳥類、爬蟲類、昆蟲等動物棲息。


本河段已有民間團體長期經營,就環境改善角度,應與其發展願景相結合,以復原濕地生態為主、景觀休閒為輔,保育原則如下:

(1)紅樹林復育

工區內現有的紅樹林係為多年人工栽植復育,且歷經莫拉克沖毀後重新復育之成果,紅樹林可攔截泥、擴大灘地並減輕風浪對於河岸的直接衝擊,具有維持、穩定河岸的功效,潮汐溝的挖設即以人工手法營造紅樹林適合環境。

(2)雜木林與紅樹林的競爭:

灘地上的構樹、苦楝等喬木生長速度較紅樹林植物快,可能不利紅樹林復育,除引入潮水外,在潮汐溝周圍需修整其他喬木樹幅,提供紅樹林生長空間。

(3)外來種植物阻礙紅樹林生長:

樹林的林緣有強勢外來種美洲含羞草生長,可能會影響紅樹林的拓殖,植物上的勾刺也會影響動物利用樹林;另有部分紅樹林植株受到小花蔓澤蘭或其他藤蔓類植物的纏繞,可能會阻礙紅樹林的生長甚至存活,應特別注意並處理。

(4)河口為冬候鳥重要棲息範圍:

文獻蒐集結果及重要野鳥棲地之記錄皆顯示,高屏溪沿岸灘地具有可提供冬候鳥覓食、休憩之功用,因此每年秋冬季會有大量冬候鳥聚集在此,雖然工區的灘地面積小,非主要棲息範圍,但仍需注意施工過程對河口候鳥的影響。

(5)紅樹林蟹類族群復育

林園人工溼地在莫拉克風災前原有豐富的蟹類資源,因風災棲地毀損,目前在丁壩間養灘及紅樹林復育工作後,陸續有弧邊管招潮蟹、凶狠圓軸蟹等蟹類利用,潮汐溝營造時可能會干擾其棲地,但工程目的之一係為復育紅樹林,其根系生長之泥灘地可提供蟹類食物及棲所,未來有助於蟹類族群恢復,但需持續觀察其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