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質改善小兵立大功 水庫集水區LID設施推廣保育事業組

  發刊期數:第0312期/ 發布日期:108/01/04

臺灣地區水庫集水區由於經濟活動高度介入發展,造成自然環境的改變,也造成集水區崩塌入庫與水質優養問題。水利署為加強水庫集水區水質改善,針對農業土地的非點源污染,導入集水區低衝擊開發概念(Low Impact Develop, LID),藉由各小區塊農地之低衝擊開發設施規劃及設置,化整為零,從污染源頭處理,讓農地出流皆清淨,以加強改善水庫水體。

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自民國100年於翡翠水庫上游坪林區仁里13號、14號茶園旁首創設置水質淨化示範區,透過設置大型人工濕地削減來自茶園的非點源污染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再改進為植生滯留槽推廣,接續推動者有石門水庫拉拉山菜園果園、阿公店水庫果園及苗栗農田水利會明德水庫果園、金門縣政府金沙水庫農地等皆採用植生滯留槽改善非點源汙染,其成效已可達總和總削減率約20%~70%,懸浮固體削減率大於50%。

本(107)年度水利署辦理「水庫集水區低衝擊開發設施規劃與推廣」計畫,依據國內水庫集水區特性及治理現況,及參照低衝擊開發設施與方法,綜整合適國內水庫集水區低衝擊開發推廣之規劃、設計及設施,並挑選鯉魚潭水庫南化水庫曾文水庫高屏溪攔河堰及離島金門金沙等代表性水庫,擬定集水區初步規劃藍圖及擇定區內示範推廣場址。

其中,曾文水庫集水區經現地地主同意,擇定嘉義縣大埔鄉資源回收場旁一處農地,實地施作沉砂池草溝及植生滯留槽等LID設施;施作後之水質檢測總、氨及懸浮固體削減率平均達50%,土減少量60%,其農地面積比為1:1000,驗證水庫集水區LID設施設置小兵也能立大功,並期望後續可透過公私協力方式,獲取農地地主認同,於水庫集水區大量推廣設置,共同為守護清淨水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