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與環境互利共生 地層下陷區防洪新風貌

  發刊期數:第0091期/ 發布日期:103/10/10

解決方案多管齊下 雲林下陷防治成果逐漸展現

風光明媚的雲林縣有著豐富的地區產業文化,卻因當地超抽地下水而導致眾多鄉鎮飽受水患之苦。民國70年末、80年初期,雲林下陷地區主要為金湖及台西蚊港等地,因長期淹水不退,該地逐漸轉變成濕地形態。民國85年後,農業灌溉需求量大,下陷趨勢由沿海地區逐漸往內陸移動,當地整體下陷量已超過1公尺,且依然持續下陷中。

為能有效減緩彰雲地區地層下陷情況,經濟部、內政部、交通部及農委會等中央單位共同研擬具體防治措施,提出「雲彰地區地層下陷具體解決方案暨行動計畫」,規劃民國100年至109年的長期治理方案。截至民國102年止,雲林地區持續下陷面積106.4平方公里,較101年持續下陷面積261.02平方公里為少,防治成果逐漸展現。

透過滯洪池調節洪水 減緩水患發生

相關圖片

圖片來源:雲林縣政府水利處

雲林地層下陷面積雖逐漸減少,但沿海低窪地區在颱風豪雨期間,仍因地層下陷問題導致海水倒灌、積水不易退去,口湖鄉就是其中一例。雲林縣口湖鄉,開墾初期被稱為「象鼻湖」,這有趣的名字源自於明末清初期間,沿海一帶有著狀似象鼻的大潟湖;後來,因養殖漁業興起、魚池廣佈,遠處望去宛如湖面一般,「口湖」一名便由此而來。

近年,因當地過度抽取地下水而導致口湖鄉嚴重地層下陷豪雨期間水患頻傳。為了解決該地水患問題,水利署於臺糖椬梧農場旁興建椬梧滯洪池,當颱風豪雨來襲時,由於水往低處流的特性,地表未能順利排出的水會流入滯洪池中蓄積,透過滯洪池的透水性與調節性,流入池內的洪水能從開口適量地排出,有效調節洪水。椬梧滯洪池分北池和南池,兩池各有一抽水站,總共可蓄積約250萬立方公尺的水量。滯洪池興建後,預計改善淹水面積約1,090平方公尺,保護水井、後厝、梧北、梧南、湖口及過港等6村的居民,合計約8千人。

相關圖片

圖片來源:雲林縣野鳥學會

生態多元 椬梧滯洪池保育、防洪雙效兼具

椬梧滯洪池除了可調節區域水量外,週邊植物栽種及護岸型式設計,使其發展成自然生態區。雲林縣野鳥學會理事王振芳表示,因滯洪池水域遼闊且設有賞鳥亭,鳥類不易受到驚嚇,加上馬路與滯洪池之間的土堤形成屏障,鳥類受到車輛行經干擾極少。此外,池中設有小島,增加鳥類棲息的隱蔽性,種種因素讓椬梧滯洪池成為野鳥的天堂,根據觀察,整年約有40種鳥類在此出現。

王振芳更指出,椬梧滯洪池上空經常可見黑翅鳶、魚鷹、紅隼等鳥類盤旋,這些鳥類是生態系最頂端的動物,牠們的出現代表著這裡有充分食物,顯示生態系已趨近完整,是可喜的現象。

椬梧滯洪池興建完成後,不但對地方防洪帶來極大效益,也吸引種類繁多的野鳥棲息,北與成龍溼地、南與鰲股溼地連結,形成臺灣西南沿海岸重要的溼地生態廊道。鳥友表示,今年可望看見黑面琵鷺到此過冬,帶來驚喜,雲林縣野鳥學會也邀請大家一起來雲林賞鳥,共同體驗滯洪池的生態之美。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