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荷蘭水利學院短期課程心得及我見北區水資源局

  發刊期數:第0333期/ 發布日期:108/05/31

初踏入水利學院的第一堂課,是由學院的教務長Claudia向短期課程的參訓學員簡介學院設施及本期課程內的相關注意事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Claudia請課堂上近40位的同學介紹所屬的國家,其學員組成遍佈世界各地,有來自義大利、德國、匈牙利、印度、孟加拉、越南、衣索比亞、埃及等國的學員。令人汗顏的是,很多同學介紹到自己國家名稱的時候,我常常沒有辦法將他說的英文國名和自己所熟知的中文國名連結起來(例如孟加拉其英文名稱Bangladesh) ,所以當天下課後第一件事就先把英文版的世界地圖拿出來好好研究一遍,才不至於連國名都混淆了。

在課堂上另一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水利學院內,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及老師之間幾乎是沒有距離的,學生對老師都是直接稱其名字不加稱謂,常常可以直接聽到教授Biswa的名字(圖1)。而且學員在上課時發問之踴躍實在讓在台灣生長的我覺得相當不可思議,在課程進行中,學生若有不明白的地方皆會直接提問,講師也常常直接中斷課程開始回答問題,而當講師講解告一段落,詢問各位同學有沒有問題時,大家發問之踴躍確實難以想像,這也在在顯示了學生們求學欲望強烈。

  • 圖1 水利學院內上課情形(講台上為教授Biswa)
  • 圖2 代爾夫特遠眺

在荷蘭代爾夫特(水利學院所在地,圖2)為期三個月的短期課程中,我第一個體會到的就是荷蘭人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當地,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騎腳踏車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通勤,所以在荷蘭不太容易看到塞車的景象,即便是在首都阿姆斯特丹也是如此。所以路上常常看到打扮的西裝筆挺或是時尚漂亮的男女騎腳踏車,讓人深刻了解到荷蘭人節約的個性,對他們而言,腳踏車就是一種交通工具的選擇,而不是想要運動時才騎上去的一項運動。

荷蘭跟台灣有著相近的國土大小,人口甚至少於台灣,但是其發展程度及經濟水準卻遠在台灣之上,為甚麼,為甚麼荷蘭可以,但是台灣不行?

在此次荷蘭行中,我時常問自己這樣的問題,一開始,我找不到答案,甚至感到相當困惑,因為在荷蘭境內,舉目所見,其硬體建設及公共設施並沒有比台灣領先很多,甚至由某些角度看來,台灣的大城市還比荷蘭的城市來的表現優秀,實在看不出台灣表現得比荷蘭更差的原因。

但隨著在荷蘭停留的時間越長,我好像慢慢的了解其中決定性的差異所在,而在課程結束,由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搭機返回桃園機場時,在飛機上靠窗的座位,我鳥瞰了荷蘭及台灣的的地景,這也讓我原本模糊的想法慢慢的成形了。

從圖3中我們可以看出來,荷蘭的土地開發程度其實遠低於台灣,即便是在首都阿姆斯特丹或是政治中心海牙,其城市規模也遠不及台灣的城市,這也直接反映了荷蘭”節約”以及”自然”的生活觀,而這也是我認為荷蘭成功的主因。

  • 圖3 蘭(左)以及台灣(右)空拍圖比對

以水利防災的角度來看,荷蘭人重視水利舉世皆知,所以河流的洪氾區或是水利用地,即便位在市區附近的黃金地段,荷蘭人也不會去想辦法把它改成可開發的區域,而這種不與水爭地的觀念,直接造就了現階段荷蘭低洪災的結果。

得到這樣的結論後,我們可能可以慢慢明白我們的差異何在,而這也是為什麼荷蘭能,台灣不能的原因之一。但是,我相信,我們的社會也有我們的優勢,我們也可能可以創造出台灣能,而荷蘭不能的差異。畢竟,未來仍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如何參考成功的案例而打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成功,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最重要的責任。


本文為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副工程司徐名顯赴荷蘭水利學院參加短期課程-洪災風險管理研習之心得及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