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地下水補注工作動起來了水文技術組

  發刊期數:第0372期/ 發布日期:109/02/28

改善與回復區域地下水的狀態,彰雲與屏東地區皆已持續投入地下水補注工作,除可減緩部分區域因水文環境不利且水資源供需失衡所造成之衝擊影響,更可提供民眾一個更為完善的生活環境。

彰化、雲林與屏東地區為長期地下水情勢緊張之地區,過去皆曾因超抽地下水而致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土壤鹽化等環境問題,其中,彰雲仍為台灣主要的地層下陷持續發生區域。為改善此些狀況,政府持續投入諸多的改善作為,包含目前執行中的「地下水保育管理暨地層下陷防治第2期計畫(104~109年)」,而為達成計畫所設定的「持續辦理地下水補注,保育地下水環境」目標,彰化、雲林及屏東等主要地區多已持續辦理地下水補注及成效評估的相關工作,而民國109年亦為計畫階段性工作執行的最後一年,就讓我們來看看政府目前做了哪些相關的工作吧。

首先是彰雲地區,自民國100年起即在沖積扇扇頂地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內,設置台灣首處利用河槽枯水期遲滯河川水進行地下水補注之簡易設施,總計至民國104年連續5年的推動下,共提供約1.32億噸,平均每年2,640萬噸之地下水補注量。其中,為解決河槽補注因操作後灘地有淤高並影響河防安全之疑慮,目前於108年底前已配合河道疏濬與灘地護岸強化的方式,參考「濁水溪河川揚塵防制及改善方案」中水覆蓋措施方式辦理地下水補注的工作(如圖1),未來應可同時達成疏濬、揚塵防制與地下水補注的多目標功能與效益。

另外,在屏東地區提到地下水補注則必定首推全國第一座大型地下水補注設施-「大潮人工湖」,其是以尊重及順應自然之生態新思維所規劃與設置,藉以減緩林邊、佳冬及枋寮一帶地層下陷與水患頻率等環境問題;初步估計其開發之地下水補注水量約可達每年1.5億噸,除可增加地下水之蓄存率外,亦可在有效管理下開發地下水源,並達成「洪水資源化」;再者,人工湖及周邊區域是以創造生態環境多樣化為定位,塑造平地森林、草原、水面等生物生態多樣化環境,其景觀及環境美質將可大幅提升(如圖2)。

  • 大潮州人工湖運作情形與環境狀況
  • 大潮州人工湖運作情形與環境狀況

    (圖2 大潮州人工湖運作情形與環境狀況)

整體而言,目前政府所積極推動的地下水補注工程應可減緩部分區域因水文環境不利且水資源供需失衡所造成之衝擊影響,更可提供民眾一個更為完善的生活環境;有機會的話,您不妨也到現地去走走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