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持續學習蜘蛛的精神辦理河川揚塵防制工作水利行政組

  發刊期數:第0380期/ 發布日期:109/04/24

臺灣河川上游蜿蜒陡峻,水流湍急;下游寬廣平緩,流路不定。又豐枯水期流量變化大及地質特性,河床自然形成許多植物無法生長的裸露地,而愈下游平緩的河床粒徑愈小,所以每逢枯水期受東北季風吹拂致產生天然不可抗力的河川揚塵現象,且多為懸浮微粒(PM10)。

中央管河川有揚塵的問題,以濁水溪卑南溪下游較為嚴重。河川揚塵與颱風、地震一樣都是不可抗力的天然現象。水利署為了降低揚塵影響河川下游沿岸風尾處的居民生活品質,從民國91年起,陸續執行中央管河川有揚塵問題的防制工作。

鑒於河川土地是提供洪水期的排洪空間,防制措施不論採用引水漫灘的水覆蓋、現地植生的綠覆蓋或是其他定防制設施,都有遭颱風豪雨洪水沖毀的風險。所以需要學習蜘蛛的精神,以「因地制宜」與「因時制宜」原則,每年持續匡列經費辦理經常性維護養護工作,由於氣候極端需求擴大,於107年度起經費更增至每年約2億元,並視颱洪沖損情形持續滾動檢討辦理。

  • 108年河川揚塵防治成效108年河川揚塵防治成效
  • 懸浮微粒年平均濃度變化懸浮微粒年平均濃度變化

近年來,水利署採用引水漫灘或植生綠化等定工法每年防制面積已由450公頃,提高達1650公頃以上,依據環保署監測顯示,懸浮微粒年平均濃度及發生河川揚塵事件日數已有減緩趨勢,如濁水溪下降23% (懸浮微粒年平均濃度由101年59.80微克/立方公尺降至108年46.30微克/立方公尺),河川揚塵事件日數,由107年發生50次,108年下降至29次;卑南溪下降34% (懸浮微粒年平均濃度由101年30.80微克/立方公尺降至108年20.30微克/立方公尺) ,河川揚塵事件日數發生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