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庫庫容維持綱要計畫 健全庫容之政策方向水利署水源組

  發刊期數:第0192期/ 發布日期:105/09/16

  臺灣地形陡峭,地質破碎,地震頻繁,且氣候變遷使得降雨集中,又經歷921地震、艾利及莫拉克風災後水庫淤積情形更趨嚴重,使水庫有效容量加速減少,降低可利用水資源,惟水資源開發成本提高,且環保意識日漸高漲與址尋覓不易,使得水庫興建日益困難,若加上氣候變遷,未來水庫將面臨乾旱洪水量加劇及來量增加的雙重挑戰,因此對於維護水庫現有功能及水庫壽命之延長顯得格外重要。

  水庫延壽之策略,需以整體減淤方向來推動,為減少水庫淤積、延長水庫壽命及提升供水穩定,除辦理水庫各項清淤及減淤工作,應加強集水區保育治理以減少泥產出,重要水庫水力排砂設施對於防淤助益極大,亦應積極推動,水利署水庫管理單位共同擬訂「水庫庫容有效維持綱要計畫」(以下簡稱本計畫),以整體防淤方向來推動維持庫容,並藉由個案實施計畫推動,逐步健全庫容維持政策方向。

  經查全臺27座屬主要供水水庫淤積現況,其中淤積率大於6%及供水依賴程度較多者,為石門、曾文、南化、烏山頭、牡丹、白河、霧社、明德、德基、澄清湖、日月潭、仁義潭及阿公店等13座水庫,為主要加速防淤水庫,另對於其他淤積率較高者水庫,惟其多屬發電或是灌溉,與民生及工業用水關係較小,且淤積尚不影響其主功能,未列入主要防淤水庫,爰本計畫僅針對上述13座水庫進行列管。

上中下游整體防淤策略
  本計畫視各水庫特性,因地制宜採取上、中、下游不同措施,包括水庫集水區上游進行保育工作,減少土流入水庫;已進入水庫的土,視水位狀況以陸面機械開挖清除載運或辦理抽泥作業;另配合於水庫下游選擇適當區域暫置水庫淤泥,於水庫排洪時將淤泥沖刷至河道,除可解決淤泥處理與去化地點之困難外,亦可還於河;將原有水庫設施改造為具排功能,或另新建防淤隧道,於颱風時期以自然洪水力量,將入庫泥排到下游河道,減少淤積於庫內,以長期120年朝水庫進出平衡,維持水庫有效庫容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