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在地滯洪推動工作坊-公私協力攜手共榮綜合企劃組

  發刊期數:第0429期/ 發布日期:110/04/02

水利署近年積極推動「逕流分擔出流管制」,以面對氣候變遷的洪災威脅,其中,在地滯洪為集水區逕流分擔的重要工具之一。為研析逕流分擔推動的可能方式,並形塑可行的執行方式,水利署與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及臺南社大台江分校,共同舉辦在地滯洪推動工作坊,以臺南市安南區的總頭社區為案例,與在地民眾充分溝通交流,共同探討推動在地滯洪的最佳方式。

為了廣納公部門與民眾對於在地滯洪的意見,本次採用三階段工作坊形式以深入探討。首先藉由水利專業對談與政策專業對談,釐清並確認各項規劃方案的具體內容及操作方式;其後透過與現地民眾的專業對談,聽取各方寶貴建議,尋覓可接受與操作的最大化共識,期作為未來相關政策推動的重要參考。

第一階段的水利專業對談工作坊中,邀請中央與地方水利專業人員及相關學者,討論總頭地區在地滯洪的設計方式。針對大面積無耕作農地的在地滯洪,討論採用道路加高(工程方式)或鼓勵民眾自主管理(種水獎勵)等不同設計方法的優缺點。其中,以種水獎勵推動在地滯洪的方式,為公認最具永續性的方法,而在推動時可能面臨的問題也需審慎因應。

  • 圖1  水利專業對談工作坊圖1  水利專業對談工作坊

第二階段的政策專業對談工作坊中,邀請臺南市政府農業局、都發局、地政局、工務局、消防局、水利局、災防辦、安南區公所,針對總頭地區推動以「種水獎勵進行在地滯洪」的議題進行討論。各單位對於創新的種水獎勵方式相當肯定,而推動癥結在於財務面如何妥善規劃以因應後續相關行政作為。

  • 圖2  政策專業對談工作坊圖2  政策專業對談工作坊

最終第三階段的民眾專業對談工作坊中,由臺南社大台江分校吳茂成執行長邀請臺南市安南區原佃里里長、在地居民參加。為了讓民眾更清楚瞭解議題與設計內容,首先以立體地圖模型說明社區洪水成因與在地滯洪對社區減洪的成效,再利用簡易教具示範在地滯洪如何進行;並引用農地種電的概念,說明農地種水可提供在地滯洪,並進行第一次的意見反饋。隨後,再輔以詳細的種水設計、效益、影響等案例說明,讓民眾更深入瞭解其意涵,並進行第二次意見反饋。從兩次意見反饋的結果可以發現:在地民眾普遍能接受利用種水來進行在地滯洪的方式,也認為在目前水源較為吃緊時,種水可將洪水變成再利用的水資源。而對於可能的土地污染問題,也是民眾關心的重點之一。

  • 圖3  民眾專業對談工作坊圖3  民眾專業對談工作坊

根據上述三次工作坊的討論,可凝聚出利用種水獎勵推動在地滯洪政策的可能推動方向。在工程面向上:種水符合NBS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概念,以自然的方式達到永續使用資源與災害風險管理的目標;同時可大幅減少工程施作費用,將經費轉作鼓勵居民參與種水的回饋費用。在政策面向上:種水方案需要跨部門參與,亦需建立完善財務計畫。在地方發展面向上:民眾贊同低地種水,惟在意水質監控與水資源再利用等技術問題。

透過本次工作坊的形式進行公部門與民眾的意見溝通與聚焦,相信此種建立在民意基礎上,尊重自然環境特性的在地滯洪方式,應可符合永續發展的目標,並共創韌性家園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