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牡丹水庫放淤對下游河道變遷影響分析南區水資源局

  發刊期數:第0477期/ 發布日期:111/03/04

牡丹水庫於民國84年6月竣工,竣工時水庫有效庫容3,054萬立方公尺,依據營運多年統計每年淤積量介於18~27萬立方公尺間,截至107年2月水庫庫容僅剩2,633萬立方公尺。為維持水庫庫容量,牡丹水庫於107年11月辦理「河道放淤」作業。「河道放淤」是以抽泥工法將水庫淤泥抽至下游落水池與河道暫置,再於汛期利用防洪操作,洩洪水量將暫置淤泥回歸自然河道的方式。

為了解水庫放淤後對下游河道水質與生態影響,故辦理河道水質、斷面變化、生態調查及影響評估,工作可分為四大面向,暫置場地形地貌,水庫河道變化,洩洪水體濃度變化(水質),以及周遭生態環境的影響(生態),以探討水庫放淤對河道變化與生態之影響,其相關成果概述如下:

1.暫置場部分,藉由多次河道斷面調查並配合空拍攝影,主要影響區域為上游落水池暫置場,係沖刷後殘留部分土堤及施工便道。

2.河道變化部分,藉由歷年河道大斷面測量,比對放淤前後河道沖淤變化量,15處斷面僅4處有微幅回淤,其回淤高度介於0.1m~0.13m,另由衛星影像判釋,四重溪河道穩定流路無改變。

3.水質部分,藉由歷年颱洪時期監測數據顯示,水庫防洪運轉時,河道水體濃度較高約23,000ppm,並於洪峰後3~5小時濃度快速下降,沖淤後其水質濃度與支流自然輸濃度近似,對於河道水質影響並不大;淤泥暫置未放淤操作水質經調查,於上游石門橋水質濃度易受暫置場干擾,其影響濃度大約在400ppm上下,經修補土堤以降低泥水溢流後,水質濃度可回復正常。中、下游懷恩橋及車城橋則不受影響。

4.生態部分,藉由分析各物種豐富度、均勻度及歧異度,陸域無明顯變化,水域部分僅藻類有屬數及數量變化,其中以石門橋較為顯著,但其變化隨放淤操作結束後,可逐漸恢復。

綜合上述成果,河道放淤係屬還於河,於107年始辦理後至110年,牡丹水庫庫容由2,633萬立方公尺提升至2,652萬立方公尺,庫容明顯上升。顯示河道放淤作業對於增加庫容有明顯成效,且對其地形、水質及生態影響幅度均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