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失去山林的孩子第八河川局 黃偉恩

  發刊期數:第0485期/ 發布日期:111/04/29

本書分別為7部分23章節,作者以現今兒童生活休閒活動受限,並且有許多文明病,透過考察當代人們與自然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認為是出在現今人們無法親近大自然,並以仿病理學之方式為之命名─稱之為「大自然缺失症」。

兒時,總是與我兄弟們在鄉下富有植生的草地上玩耍,玩風箏、123木頭人、捉迷藏以及…等遊戲,也會到田邊、池塘邊抓蜻蜓、蝌蚪、灌蟋蟀,雖然當時遊戲種類不如現今豐富,但都可以玩得十分盡興。當時總是在大自然裡遊玩,對比現今的兒童總是面對著電視、電腦的虛擬世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疏遠。我們也逐漸從親近自然轉向擁抱與親近影像(包含電視、影片、手機、電腦及網路等3C產品) 。尤其現今國高中學生的課業壓力大,課後暇餘之時不是去晚自習就是去補習班,再加上都市距離充滿自然植生的草皮的鄉下十分遙遠,造成許多人將零星的時間都留給電視和電腦,這已是大家在生活中忙裡偷閒之娛樂了。與自然接觸的經驗,對許多人來說是難以親近且奢侈的享受。

文中,作者引用哈佛大學教育學教授加德納提出,兒童和成年人具有七種不同的智慧:語言、邏輯、空間、動覺、音樂、人際,後來更提出了自然智慧,導致後來世界各地陸陸續續有「自然學校改革」運動之產生。

有些地方已經開始由政府或是民間進行生活空間與教育體制修復的工作,比如說香港實行的郊野公園教育計劃、臺灣林務局近年來建立的「自然教育中心」以及臺灣東部的「面山學校」等。希望都市能夠保留美好的自然空間並推行相應的自然教育,讓他們有地方可去親近這個撫育眾多生命生長的土地,並了解、尊重在這大化自然的所有生命,並且與自然的直接接觸也對現今的兒童有各種益處。

本書所提及的重點「大自然缺失症」並不是醫學診斷,而是借用本詞讓我們了解的一種現象,它是指人類因疏遠自然而產生的各種表現,如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與心理疾病,例如:憂鬱症。這些病症在個人、家庭和社區中均可發現。自然缺失症甚至會改變人的行為及思考模式,經研究顯示,都市所缺少的大自然空間與高犯罪率、憂鬱症及其他都市弊病呈現相關性。

本書有許多例子皆有警醒作用。掌有決定權與選擇權的我們,是不是該思考一下我們真的要讓下一代生活在與自然疏離的環境中嗎?自然的美、與其能帶給我們視覺的感受不是在書中、電視影片中、更不是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能夠感受的。唯有你我願意讓孩子們真正親身靠近它、接觸它,才能讓孩童擁有都市中所無法帶給他們的感受。

  • 失去山林的孩子失去山林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