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淡水河二重疏洪道分洪水工模型試驗水利規劃試驗所

  發刊期數:第0497期/ 發布日期:111/07/22

大臺北地區防洪計畫於民國71至88年以200年重現期洪水為保護標準,共分三期實施,為全臺最大的防洪計畫。其中二重疏洪道對於整體計畫佔有舉足輕重之角色,可解決臺北橋附近河槽容量不足且因兩岸已高度發展而難以拓寬問題。

  • 圖1模型建造過程圖1 模型建造過程

但由於過往環境衝擊、氣候變遷及地貌變異而影響現況臺北防洪工程二重疏洪道分洪情境,故水利規劃試驗所針對二重疏洪道現況通洪能力重新檢討,提出相關改善策略規劃,以數值模擬搭配物理模型進行交互驗證。其中水利規劃試驗所辦理之水工模型試驗,全模型比尺為水平模型比1/300、垂直模型比1/50,為定床模型。模型範圍上游起自基隆河第4斷面、新店溪第4斷面及大漢溪第37斷面,下游淡水河河口外海2.6公里處止,依照最新河道斷面地形資料整修模型河道斷面地形後,經過率定驗證後進行本計畫之各項試驗;模型長度約75公尺、寬度35公尺,模型採用等高線製作,建造過程詳圖1、模型試驗研究平面完成圖如圖2。

  • 圖2模型試驗研究平面完成圖圖2 模型試驗研究平面完成圖

水工模型就「二重疏洪道能力改善策略之可行性規劃」所提第一期、第二期及後續建議改善方案進行試驗。試驗各期方案內容如下:(1)第一期為三重、蘆洲垃圾山清除及疏洪道入口上游淡水河清淤、(2)第二期為繼續推動疏洪道入口上游淡水河清淤、新北大橋至入口清淤及二重疏洪道上游河道底床高程調降。(3)後續方案為推動二重疏洪道全面深槽開挖。各期改善案施作相關位置詳圖3,水工模型試驗與二維數值模擬在淡水河二重疏洪道改善方案之大方向上有相同之趨勢。試驗過程使用染劑施放以了解整體疏洪流況,水工模型試驗染劑施放詳圖4。

水利規劃試驗所針對淡水河二重疏洪道改善,正持續進行再精進之方案研究,先進行數值模擬評估,挑選較佳方案再以物理模型試驗進一步驗證其成效,以確認降低淡水河主流臺北橋瓶頸段之通洪壓力,計畫預計於111年12月辦理完成。冀期成果提供設計參考暨決策者評估未來因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