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利署與地質調查所攜手合作尋求可落實人工地下水補注潛勢地點水文技術組

  發刊期數:第0498期/ 發布日期:111/07/29

依據統計資料,臺灣地區近10年平均用水總量約 168 億噸,其中由河川引水供應 72.3 億噸(43 %),地下水抽用量 55.4億噸(33 %),水庫供水 40.3 億噸(24 %);由此可知,地下水供水量約為水庫供水量之 1.3 倍。有鑑於地下水資源有高度的重要性,而地下水補注區更是地下水的水源地,因此臺灣已依據「地質敏感區劃定變更及廢止辦法」第二條規定,劃定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

濁水溪沖積扇為臺灣地區 9 個地下水區中,面積及儲水量為最大的地下水區,所以在103年臺灣就已經將濁水溪沖積扇主要地下水補注區劃定為地質敏感區(如圖1),而為了進一步針對地下水天然高補注區進行分級檢討,並評估建議可能的人工補注高潛勢區位,地質調查所規劃自110年起至112年分別針對濁水溪沖積扇不同區位配合進行相關調查(如圖2),110年亦已就水文地質條件初步提出10處可能潛勢區位。

  • 圖2 110-112年濁水溪沖積扇分年調查區位與規劃(資料來源中央地質調查所)圖2 110-112年濁水溪沖積扇分年調查區位與規劃(資料來源中央地質調查所)

而為能整合相關調查成果與資源,並期望能持續且有效的落實地下水保育工作,水利署(以下簡稱本署)主動積極與地質調查所攜手合作,利用本署過去10年於地下水補注工作推動的實務經驗,協助針對10處所建議的潛勢區位,初步依水源、土地、入滲特性、含水層條件、可能經費來源、觀測方法、後續維護管理操作方式,提出初步評估結果與建議,並於陽明交通大學召開一場討論會議(如圖3),期望針對相關補注調查成果進行交流與討論,了解未來推動的可行性,並釐清濁水溪沖積扇於扇頂、扇央等不同區位進行地下水補注之功能與目的,做為後續評估及規劃工作的參考。

  • 圖3水利署與地質調查所交流會議情形圖3 水利署與地質調查所交流會議情形

臺灣每年使用的水量約約莫三分之一是取自於地下水,顯見地下水在我國水資源供應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歷經去年我們所面臨的旱災衝擊,更警惕臺灣應該撙節每一滴珍貴的水資源,確保這有限的地下水得以永續利用;本署跟著國際的趨勢正走在正確的方向,期望能將地下水補注及管理,作為國家水資源整合管理重要的一環,創造水資源環境永續的一步活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