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災災情資訊整合水利防災中心

  發刊期數:第0502期/ 發布日期:111/08/26

依據「災害防救法」,水利署(以下簡稱本署)為水災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災情蒐集為應變時重要任務之一,對於因梅雨颱風及午後陣雨等事件導致之水災災情一般可分為淹水災情及水利設施災情,其中以淹水災情佔大宗,本文即以本署淹水災情資訊蒐集及整合為範圍進行說明。

以往對於淹水災情的掌握,主要仰賴民眾透過警政、民政及消防系統的通報,而民眾的通報,往往是淹水及膝或半個輪胎高等攏統描述;至於政府機關的淹水調查,除了現場量測當下水深及訪談當地民眾外,亦可藉由淹水退去後在牆上遺留的水痕來量測最大淹水深度。無論是事件中的民眾通報抑或是事件後的淹水調查,皆只能記錄到通報當下的淹水深度或是事件中淹水最大深度,至於漲、退水時間及淹水的歷程,這些重要資訊都無法記錄,且亦無法即時掌握淹水災情資訊。

因此本署自106年起發展並布設自動化淹水感測設備,透過補助縣市政府建置的方式,迄今(111年)於全台已建置達1,802站。目前本署淹水災情來源,除了透過消防署應變管理資訊雲端服務(EMIC)所蒐集之民眾通報資訊外,以淹水感測自動回報資訊佔多數,另亦蒐集網路及社群媒體之輿情資料。因淹水感測資訊包含完整的漲、退水資訊,因此可將淹水災情與降雨量及現地CCTV等時序性水情監測資訊加以整合,提供更全方面的水、災情研判參考。以附圖1六格畫面為例,整合相關資訊包含:

1.淹水水深歷程。

2.鄰近雨量站時雨量及累計雨量,提供初步判斷淹水感測資訊是否合理。

3.感測資料自動檢核資訊:運用鄰近雨量站降雨量等資訊,系統自動檢核感測值是否異常。

4.感測站現地環境照片及Google街景:可藉由測站周圍環境,提供大致保全對象資訊。

5.感測站現地或鄰近地區CCTV畫面:提供判斷感測資料正確性,另淹水感測為「點」的淹水資訊,CCTV畫面可提供淹水大致範圍的「面」資訊。

6.淹水範圍評估:系統自動化計算評估該災點淹水範圍,提供決策參考。

近年隨淹水感測器布設數量及密度提升,本署對於淹水災情蒐集從以往仰賴民眾通報的被動式蒐集逐漸轉變為以感測器主動通報為主(附圖2),感測器回報災情的比例從108年6%提高到110年的36%,111年迄6月底則為71%,並可藉由整合資訊檢核資料正確性,及掌握由點至面的災情資訊。

  • 圖2 淹水災情管制儀表板圖2 淹水災情管制儀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