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86天迎戰百年大旱》閱讀心得保育事業組

  發刊期數:第0505期/ 發布日期:111/09/16

近年來,極端氣候已然成為顯學,在這個世代持續發酵。民國110年,一場名為百年大旱的危機正式上演。桃園市身為臺灣的國門,國際機場以及大臺北都會區的外溢效應,使人口及工商業活動持續成長,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面對梅雨鋒面不如預期,水庫蓄水率的持續下探,之後桃園這座城市成功度過這場抗旱戰役,相當精采也著實難忘。

超前部署,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大家耳熟能詳的標語,也同樣影響著這場戰役。由於氣候變遷是長期趨勢,為了強化桃園供水的穩定性,藉由板新二期的工程完成了北水南調的目標,讓水資源相對充裕的翡翠水庫支援雙北,減輕石門水庫的負擔,並透過百年大旱這個難得的時間窗口,邀請國軍加入,利用水庫低水位期間進行陸挖清淤,並加速阿姆坪防淤隧道工程,此外桃園市政府與水利署攜手合作,推動海水淡化、設置再生水廠等政策,持續放眼未來,將危機化作轉機。

面對百年大旱的挑戰,許多長期建設雖然重要,卻也緩不濟急。為了解決當務之急,桃園市藉由開鑿抗旱水井,並在許多國中小校園內設立水塔及取水點,供應周遭社區民眾使用,緩解分區供水的不便。針對挑選抽水量較大的工地,設置加壓設備以供回收調度。政策方面取消企業地下水權限制,並與企業合作自主節水,提高回收水比例。農業方面沿著桃園大圳佈設抽水機組,抽取沿線老街溪、新街溪、調用埤塘蓄水的方式開發替代水源,保障農民的用水需求,並運用最新的灌溉技術,提高用水效率,使得土地持續滋潤,減緩旱情對糧食的威脅。

除了桃園之外,相同的故事也在臺灣各地上演,大安大甲聯通管、曾文防淤隧道、白河水庫更新工程也如火如荼進行中,以擴展水資源調度空間。近年環保意識高漲,新建水庫已日趨不易,鳥嘴潭人工湖中庄調整池更是在生態保育與水資源方面取得平衡的典範,除營造生物棲地外,透過設置自行車道與涼亭,發揮其觀光效益,以創新觀念打破過往冷冰冰的混凝土既定印象,實現與環境及居民共榮,並放眼未來,為後續的每一次挑戰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