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防止外傘頂洲沙灘流失整體防護計畫」 -嘉義縣東石地區(含外傘頂洲)海岸防護試辦工程第五河川局

  發刊期數:第0508期/ 發布日期:111/10/07

臺灣最大沙洲-「外傘頂洲」,受波浪、沿岸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平均每年往西南方向漂移60至70公尺,現存面積約1,000餘公頃,亦稱「移動的國土」。近數十年由於自然海岸漂源供應減少、海岸開發改變原有漂機制及阻滯漂行進路線與量體,致使面積不斷縮小且有坍平與陸化現象,影響沙洲生態、觀光與東石潟湖牡蠣養殖事業之發展。

因應外傘頂洲流失造成沿岸波浪與近岸流場特性改變,第五河川局近自然工法(NBS)方式,實施短期應急防護試辦工程,抑制沙洲灘線侵退,計畫以外傘頂洲南端佈置長突堤、短突堤及排樁,攔蓄海洋漂,降低沙洲持續退縮情形。

為評估長、短突堤設置後,對外傘頂洲南段之沖淤變化影響,以民國110年6月實測地形作為基礎,並以111年4月實測資料修正局部地形,採美國國家計算水科學及工程中心(NCCHE)所開發之河口與海岸集成模式(CCHE2D-Coast)進行模擬。冬季季風情境下,由圖1發現短突堤C1可有效攔蓄由北而南的沿岸漂,於破口處有回淤現象;而在破口處之排樁,亦可有效減少上溯越洗之影響,於排樁東側灘地高程較無佈置排樁情況下高出0.5~0.8m;長突堤A在三個月冬季季風期過後,於其北側250m間,有工程佈置方案下之底床高程仍較無工程佈置情境下高出0.4~0.9m,根據數值模擬成果顯示,突堤可有效攔截海洋漂

本工程於外傘頂洲南段佈置3座突堤(長突堤A、短突堤C1、C2)及1座排樁(D),工程位置圖如圖2所示,突堤配置主要為抵禦北側波流,採透水式突堤設計,藉由設置牡蠣礁,攔阻沿岸漂,促使淺灘淤積外,其多孔隙特點易使魚、蝦類等底棲生物與植物棲息與繁殖,對於水下生態有正面之助益,並於突堤堤頭處設置保護及助導航設施,藉以防止堤頭淘刷及示警漁船之作用。

基於「自然為本之解決方案(NBS)」原則,工程以近自然工法生態復育概念進行整體佈置,在條件容許下盡可能採用天然材料,突堤佈置平面示意圖詳參圖3,本案突堤工程主要以竹樁沖樁方式進行設置,材質選用孟宗竹作為主要材料,並結合在地材料-牡蠣殼,於突堤底部設置約75cm高牡蠣礁,藉以攔阻沿岸漂,促使淺灘淤積,期望達到抑制灘線退後之功效。

透過以自然為本之方式,於外傘頂洲南端佈置數座突堤及排樁,減阻海岸漂往南流失或往西南流損於海側深溝,改善因海洋外營力長期作用下,外傘頂洲持續侵蝕流失及退縮陸化之現象,減緩對外傘頂洲東側牡蠣養殖區之影響,達到海岸防護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