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濁水溪霧社水庫下游治理工程之探討第四河川分署

  發刊期數:第0572期/ 發布日期:112/12/29

濁水溪上游霧社水庫武界壩之間約20公里河段,流經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萬豐村及法治村等部落,由於上游河段地質條件不佳、921大地震後因近年來氣候異常降雨量集中且強度增大等因素,造成上游河道土淤積嚴重,加上河道峽谷隘口壅水現象,導致河床易淤積及流路展寬,最後洪水抬高、底床淤高及流路側向沖蝕致災。

整體而言,濁水溪上游河段斷面型態為寬淺型,僅部分斷面受到兩岸岩盤侷束而為窄深型,故綜合治理措施採有效導洪、防止堤岸沖刷及營造河川自然環境風貌等方式為主要方針,除人口聚落區或堤後有重要保護標的者,佈設防洪設施並配合河川環境營造,餘以加強土地利用管理,並維護河道應有之通洪及儲空間,期能符合本溪流天然河性

考量未來於民國116年霧社水庫防淤工程計畫完成後可增加水庫排淤能力每年75萬立方公尺及河道放淤減淤量每年60萬立方公尺,並配合116年武界壩降低閘門高度6公尺,故減化土石方為主要設計理念,規劃設計3項治理工程如下:1.建立深槽低水流路,藉由河道整理建立深槽,依水理演算成果於適當位置設置固床工及挑流工,將Q2河道水量控制於深槽內,增加單寬流量帶走石以達到「自清淤」功能。2.通營造及土暫置區,於河道內選擇有腹地區域,以新設護岸完成後進行覆土作業(深槽土進行小搬運後暫置)。3.既有護岸加高加固,檢討近年測量地形進行水理演算分析,因河床抬升有保護標準不足之處,將以加高堤岸高度及配合土石暫置區域抬升護岸保護。另滿足在地實際需求及友善生態環境,導入水利工程環境改善新思維「3N」原則:𝐍𝐆𝐎民眾參與、𝐍𝐁𝐒自然工法、𝐍𝐄𝐓-𝐙𝐄𝐑𝐎節能,以提升工程效益及保障濁水溪上游民眾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