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開啟河川浴火重生先例 恢復河川生命力 實現國家永續發展願景第九河川局

  發刊期數:第0540期/ 發布日期:112/05/19

在極端氣候及旱澇明顯加劇的環境下,台灣的河川如何從以水資源利用與防洪安全為主的管理思維中超越,並找到「恢復河川生命力」的願景藍圖路徑?這個大哉問隨著近年整個社會生態意識抬頭,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近年來不少傳統的河川治理計畫越來越勇於尋求新路、新解方,而花蓮縣富里鄉鱉溪流域的創新治理,在第九河川局(以下簡稱九河局)上下戮力同心的努力下,可能是走得最遠、最接近理想的河川

鱉溪雖然位處污染相對輕微的東部,但是它的生態處境和台灣大多數的河川並無二致,河水被兩旁的農田高度取用,為了取水,沿途已然興建多處的取水攔砂壩,兩旁築起高堤,堤腳的沖刷嚴重,需要經年不斷補強水泥加固,而不少河道淤積嚴重,河岸高灘被佔用,水域棲地惡化。這些現象雖然常見、普通,但已成為系統性問題,任一環節都很難改變,牽一髮則動全身,在環境永續及民眾生計間取得平衡是最大課題。

然而鱉溪自2019年開始了不凡的治理創新之路,為了恢復鱉溪河川生命力,找回在地居民過去回憶中的鱉溪,四年期間,九河局多管齊下,對齊整合各單位的想法,納入NbS概念的新思維擬定河川復育方案,並啟動「還地於河」擴大通洪空間;「還石於河」將大粒徑原石鋪設於河床面,改變河相並增加河床粗糙度避免再刷深;「還水於河」改善水質及水量;「還魚於河」找回原生物種恢復生態多樣性,同時施作近自然工法,每一項都是對於傳統河川治理的大挑戰。

為了順利推進創新改革,豐富多元的非工程手段和不同思維的工程方法同樣令人驚艷,如創立大、小平台會議;賦權在地部落與社區;推動社區認養計畫,有共識及資源就馬上行動來解決系統性問題。

這些改變,同時反映在紀錄片、繪本、流域沿線的學校課程設計方案、農友的友善耕種參與,隨著這幾年的改變,居民興起更強的流域認同感與光榮感,沈澱為新的生活水文化,鱉溪流域與上中下游的豐南、永豐、富里正經歷著河川再造帶動流域區域再生,並成功引動人心再造的正螺旋上升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