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港溪與明清時期的中港貿易第二河川局

  發刊期數:第0542期/ 發布日期:112/06/02

中港溪集水區位於苗栗縣境內,為苗栗縣境內主要河川之一;其北鄰鹽港溪及客雅溪,東與頭前溪集水區支流上坪溪相鄰,西接後龍溪集水區支流老田寮溪中港溪發源於南庄鄉境內加里山山脈之鹿場大山(標高2,618公尺),稱為東河溪,在南庄鄉公所後方與發源於八卦力山之南河溪滙流,以下稱南庄溪,向北流至獅頭山再折西流至三灣,復轉北流至銅鑼圈峨眉溪滙入而成中港溪,北流至珊珠湖附近再改向西流,經斗煥坪、頭份、竹南而至興山下承滙南港溪注入臺灣海峽。

明清時代中港溪流的交通網絡,對島內的拓墾與對外的交通貿易皆受到自然水文地形環境條件的限制。由於中港溪的舟楫之利,而成為移民渡海而來往內陸的交通路線,以及對外航運貿易農產品運銷與生活用品物資的出入之通道。河川有利航行,但臺灣地形南北狹長,西流入海的河川比降大,含量高,水文季節變化大,反形成陸路交通的障礙,河川的阻隔將臺灣西部的平原、丘陵,台地分割成不相連續的地理空間,中港溪流域由西向東的發展因此地理條件由河口港向內陸發展成一個地域性的聚落所在,例如乾隆52年(1787),設置中港官渡,嘉應州王伯承、賴士遠等率鄉人沿中港溪及其支流南港溪,進入鹿廚坑、尖山一帶開墾,墾成鹿廚坑莊。當陸路交通未開通之時,河流就是交通的動線,頭份平野地區的聯絡就是靠著中港溪的河運,沿著溪岸的菜寮市、流水潭、崩崁仔、田寮庄、東興庄等地也形成小市。

對外交通方面,在雍正末年以前,由於中港溪流域尚在拓墾階段,並沒有和鄰近的後龍等港口有船隻往來,直到康熙末年才開始有臺屬商船往來貿易,乾隆末葉以前,中港扮演的是臺灣島內貿易港只能到臺灣府的鹿耳門轉運出入貨,或透過竹塹港轉運到府城(林玉茹 1996)。乾隆五十三年(1788)八里坌開港後,中港與後龍港成為八里坌的中介轉運站,輸出土產至八里坌,再由八里坌取得日常所需用品。但嘉慶年間以降,由於港口腹地大半墾成,開始有足夠米穀對外輸出,加上往來於鹿耳門、鹿港以及八里坌三正口的大陸商船,苦於官方配運米穀至內地有諸多限制,紛紛至未開口的私口偷運米穀,中港遂由島內貿易港變成大陸往來的私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