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溪位於宜蘭縣與花蓮縣交界,流域內主要產業及人口皆集中在下游的澳花村及和平村,第一河川局於民國111年開始辦理和平溪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以下簡稱本計畫),研擬流域內各面向的課題及因應措施。
在111年度的計畫執行期間,透過各面向相關資料的蒐集與彙整、與在地居民的溝通討論及政府各機關部門的大、小平台會議等過程,針對和平溪流域水道與土地洪氾風險、藍綠網絡保育及水岸縫合等三大面向,共凝聚出11項課題共識(詳圖1~2)。
今(112)年度係依據各面向之課題並納入民眾參與及公部門協商,以Specific(明確)、Measurable(可衡量)、Achievable(可達成)、Relevant(相關)和Time-bound(有時限)為原則研擬各面向的調適策略與措施:
首先,在水道與土地洪氾風險面向的課題上,將以科技防洪為主軸,結合智慧化遠端監視設備及技術,在平時可提供河防結構物或河道變化的即時資訊,在颱洪時期更可作為防汛應變的重要依據。此外,因應未來氣候的變遷可能對既有的河防結構物安全及相關應變標準作業流程產生影響,將考量不同情境下的風險管理,讓計畫區內的居民及產業都能不斷提昇經濟與生活品質。
其次,在藍綠網絡保育面向中,和平溪流域上游包含太魯閣國家公園、太平山森林遊樂區,支流楓溪上游則有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流域範圍內擁有豐富之自然生態資源。相對地,由於社會經濟發展,上游和平南溪設有南溪壩引水發電,主支流下游兩岸建置許多護岸、堤防,和平南北溪匯流口至河口沿岸則有多處礦區進行採礦,以及下游為河防安全進行之河川疏濬等人為活動,造成藍綠網絡面相面臨之課題,因此,平衡人為開發與生態保育為本面向之願景。
最後,綜觀和平溪流域水岸空間,受到兩岸礦區採礦與河川疏濬之砂石車運輸影響,造成揚塵及水質問題,而支流楓溪近年僅剩一家礦區進行開採,澳花部落也以生態觀光作為未來發展目標,周圍現階段亦有幾項正推行中之環境營造觀光計畫。本計畫整體水岸縫合面向擬以水漾環境為核心,期能透過改善水域環境問題,建立舒適休息水岸環境,提升民眾親水意願,並藉整合周遭自然及文化資源,以楓溪沿岸為發揮主軸,塑造地區之水環境特色與魅力形象。
未來在完成和平溪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並落實各階段的改善措施後,應可兼顧流域內之防洪安全及生態環境,並結合地理特色及人文風情,發展出最合適和平溪周邊的特色產業及生活圈,達成生活、生態、生產三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