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自動化土砂與水文觀測技術之即時展示平台開發水文技術組

  發刊期數:第0561期/ 發布日期:112/10/13

據111年5月UAV空拍影像成果可知,彰雲大橋河段具多股水流與支流匯入,故針對匯流後之水位、流量與含砂量等特性,進行各類觀測站建置規劃;而為達到自動化觀測目的,經蒐集現代化水文觀測技術發展之相關文獻,挑選適用於試驗區域之可自動化及連續性觀測土及水文觀測技術,進行各類觀測站建置規劃,各觀測站分佈位置與彰雲大橋處現況流路,如圖1所示,各觀測站分述如下:
*推移載通量觀測站:藉由分析微地動監測訊號,獲得連續性推移載通量,其訊號來源為位於河道兩岸微地動監測儀器。
*懸浮載濃度觀測站:藉由光學式懸浮載濃度計,獲得連續性懸浮載濃度。
*水位觀測站:藉由雷達波水位計獲取連續性水位資料。
*流速觀測站:藉由雷達波流速計獲取連續性水位資料。
*CCTV觀測站:藉由CCTV影像配合LSPIV及影像辨識等方法,獲得連續性表面流速、河寬及水位等資料。
*無線追蹤粒子觀測站:於彰雲大橋上游河床埋設無線追蹤粒子,瞭解彰雲大橋之動態沖刷深度。

此外,為藉由分槽流量推估方式,獲取彰雲大橋流量觀測資料,於試驗中除於三股流路上建置水位與流速觀測站外,亦需推求彰雲大橋處表面流速與平均流速之關係,故在111年0515梅雨、0527梅雨、0904軒嵐諾颱風及0913颱風事件中以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ADCP)及手持式雷達波流速計,進行平均流速與表面流速之補充調查。

試驗中之即時監測資料,包含微地動監測訊號、水位、流速、懸浮載濃度、無線追蹤粒子及CCTV等監測資料,各觀測儀器多採用NBIoT與4G Modem系統以傳輸監測資料,藉由TCP/UDP將監測資料即時寫入資料庫中,使用者可於即時動態展示平台中,以API方式連結各觀測資料,檢視即時水位、流速與懸浮載濃度等資料,即時展示平台之展示介面如圖2所示,可即時展示CCTV、水位、流速、懸浮載濃度、推移載通量及河床沖刷深度等資料。

軒嵐諾颱風在111年8月28日14:00於日本東南方海面生成,9月2日持續向西南移動,朝臺灣東南方海域接近。故中央氣象署(組改前為中央氣象局)於9月2日8:30發布海上颱風警報,9月3日2:30發布陸上颱風警報,其外圍環流於9月3日17:00起影響本計畫研究區域。根據本計畫之自動化觀測設備觀測成果與現場補充調查成果可發現流路(1)受到清水溪上游降雨影響,於10:50時有最大水位92.13 m;而流路(2)、(3)則受到集集攔河堰放流量提高影響,均於11:30時有最大水位90.22及89.70 m。

而根據震波物理模式配合水位資料、微地動訊號分析成果顯示,微地動功譜密度值(power spectral density, PSD)在9月4日8:00前後數小時期間皆有顯著增強的趨勢,同時段亦可以觀察到三股流路水位皆有顯著的抬升至洩降懸浮載濃度亦有相同之趨勢反應。於本次觀測期間,於流路(2)之懸浮載濃度間監測值最高可達11,873 ppm、懸浮載濃度補充調查最大值可達15,152 ppm (14:00 流路(3));推移載通量最大值可達0.39 kg/s。

從以上試驗中得知,本計畫所建置之自動化土量測觀測系統,除可降低觀測人員之風險、獲得穩定之觀測資料,亦可使管理單位可更有效率的掌握河川水文動態,進一步達成「藉由即時觀測資料,有效掌握河川動態變化;藉由穩定觀測資料,有效研擬河川改善策略」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