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港溪流域整體改善及調適規劃」簡介及小平台會議第二河川局

  發刊期數:第0558期/ 發布日期:112/09/22

中港溪流域整體改善及調適規劃」(以下簡稱本計畫)旨在建立防洪能力,提高國土與社會的韌性,針對中港溪流域面臨的極端降雨及都市化影響。計畫透過氣候變遷壓力測試,釐清高、中、低風險區位,引入風險管理概念,同時考慮棲地保育、水岸風貌、水文化水歷史等要素,以打造「韌性承洪,水漾環境」為目標願景。
    「改善中港溪流域治理風險能力不足或未完成之處,提出措施包括依核定計畫推進水道治理、整體改善河川排水工程和既有水防建造物歲修。同時,增強流域藍帶和綠帶生態鍊結,提供生態友善改善措施,讓民眾更親近水岸,重現水岸文化歷史。以點到線的治理方式串聯帶狀廊道,發展全面生態圈和文化生活圈的改善工作。
    「調適」係因應氣候變遷潛在風險,為提升耐洪韌性而研擬相關調適措施,以期能與風險共存,如中港溪流域集水區土地使用規劃導入逕流分擔、在地滯洪新觀念,使土地共同承擔與吸納洪水,或針對未來開發區與高風險災害潛勢區之相關調適措施如土地分擔逕流責任、透保水措施、開發區上下游連鎖逕流責任等。
      流域整體強調流域上、中、下游扣合國土與海岸空間規劃,跨域合作連結水道治理、海岸管理、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在地滯洪、結合水文化、建構水岸縫合、國土綠網合作、藍綠帶網絡保育等措施。計畫導入民眾參與,確保地方意見得以反映。以土地利用治理和NbS(Nature-based Solution)理念為基礎,將生態系服務功能納入考量,實現水、自然和人的平衡關係。
      國內水利相關工程日益重視「民眾參與」,成為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河川管理、治理、營造等工作的重要策略。現今的民眾參與強調尊重在地民意和專業意見,透過有效的對話來維護水環境並實現永續發展目標。在大範圍的流域管理層級,靈活運用各種「民眾參與」活動,包括相關權責單位和專家學者參與民眾參與的課題選擇,以確保地方意見被充分考量,成為制定改善和調適策略的重要依據,推動整個流域的永續發展。
      本計畫預計112年度辦理6場小平台會議,主要目的是說明中港溪流域改善與調適的目標與定位,初步盤點中港溪流域四大面向之課題,讓與會人員能有初步認識與了解本計畫的核心理念。並透過交流討論,了解各與會單位在中港溪流域內關注的區域和議題,以及目前在地方推動的工作及現況。
      112年7月18日辦理的第一場小平台會議,著重於中港溪下游地區的關注議題,邀請參與的對象包括苗栗縣造橋鄉、後龍鎮及竹南鎮等地區的村里長和關注中港溪流域的NGO團體,並以公民咖啡坊的形式進行。進行會議前情提要與中港溪下游區域(竹南、後龍、造橋地區)四大面向課題報告,讓與會者能夠了解流域調適計畫的內容。
      此次會議的重點不僅在於中港溪流域的在地協力與資訊交換,更期待凝聚大家的想法共識,並擴大議題的蒐集。會議中每位與會來賓都提出許多看法和關注議題,讓現場討論熱烈,並了解到一些未在報告中提及的課題,例如竹南鎮塭內社區發展協會廖理事長,所提的紫斑蝶棲地復育及羊角藤遭不明單位砍伐的問題;造橋鄉朝陽村蕭村長所提的堤防上樹木濫長造成安全疑慮;竹南鎮大厝里蔡里長所提的滯洪池環境管理權責分配問題。
      後續將繼續辦理5場小平台會議,涵蓋中港溪流域的苗栗縣頭份市、三灣鄉、南庄鄉,以及新竹縣峨眉鄉、北埔鄉、寶山鄉。希望能持續蒐集不同區域的課題,並擴大各界團體及民眾對中港溪流域的關注,讓中港溪能擁有更美好的生態與水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