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大湖口溪治理工程融合環境綠美化第五河川分署

  發刊期數:第0561期/ 發布日期:112/10/13

「大湖口溪南勢阿丹堤段改善工程(四期)併辦土石標售」及「大湖口溪南勢阿丹堤段改善工程(五期)併辦土石標售」,位於斗南鎮阿丹里及南勢里交界南勢橋下游河段,周遭社區高齡者人數眾多,故於設計階段現地訪談地方意見(如圖1),里長表示在安全防洪的同時,也能增加活動空間,人行步道及綠化遮蔭,以利社區多目標使用。

在防洪安全上,以疏濬拓寬河道搭配新建堤岸,打開河道、順暢水流,並設置丁壩工以利掛淤,防止凹岸沖刷;計畫洪水位以上採創新工法土壤固化客土舖植草皮,可達坡面的穩定以及增加綠帶空間(如圖2)。

工區為「諸羅樹蛙」之棲地熱區,植栽之選種原則依NGO組織荒野保護協會雲林分會意見擇定適合諸羅樹蛙棲地條件,如:常綠喬木、光滑大葉面、樹幹光滑,邊際種植竹類、植栽多樣化種植,並考量下地產卵所需之短暫水域空間,於綠地之堤後排水皆採砌石工法以自然渠道之營造多孔隙,為生態棲地延伸邊際效應。

利用工程用地範圍線與水防道路間畸零地,設置口袋公園及複層多樣化植栽進行環境綠美化及生態補償,沿線設置自然化石板步道串連動線及原石座椅提供民眾休憩使用。工區周邊有兩座大型磚窯廠,以融入大「湖」口溪水面波「光」粼粼景象,而磚紅色亦稱為「丹色」,故以「湖光丹色」水岸廊道之營造為堤防整治構想主題,結合「諸羅樹蛙」形狀並串接步道作為水岸廊道之入口,強化特色主題性,磚雕意象(如圖3)。

斗南鎮早自明鄭時期便有漢人來開墾,原稱「他里霧」,是由平埔族中「洪雅族」的古社名音譯而來,意思為一片蒼茫草原,考量呈現在地原始自然樣貌蒼茫草原之概念,融入在地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服飾以直條紋呈現,採陶磚及紅磚鋪排,與大湖口河道水域波紋相互呼應,水波紋意象入口廣場(如圖4)。

考量與在地環境之融合,尋根探源大湖口溪的名稱來源,即上游古坑鄉永光村有「大湖口」的聚落,而「湖」則是盆地之意,透過臺灣堡圖得知該盆地水域呈現蜿蜒廣大之湖面樣貌,利用塊石重現出百年前大湖口溪河道之地景紋理特色,綠帶內之雨水花園。 沿線透過多樣草本植物並結合堤後排水設施設置貯留池,與邊界種植竹林延伸生態棲地,營造出多樣水域與陸域廣大草原空間意象,他里霧主題性綠地營造。

配合水利工程減碳邁向碳中和政策,將固減碳納入工程設計中,融入「綠色內涵」理念,利用堤前覆土減少土方外運及於堤後綠帶種植大量喬木、灌木及地被植物增加固碳量;且配合國家政策及加速大湖口溪兩岸綠廊之成形,亦於堤防沿線綠帶空間,植生綠化面積11,190平方公尺,綠覆率49%,固碳12.3公噸CO2/公頃-每年,以50年生命週期來看,預估可固碳615公噸,約佔本工程碳排量22%,達到固碳、減碳之目標。

在達到防洪安全前提下,採用混凝土減量工法及友善河岸生態環境,連結藍綠網絡(鄰近綠帶與水岸),串連棲地建構生態廊道,整體綠化河堤及堤後水防道路,並配合區域人文環境特色,營造良善休憩及運動空間,提升鄉鎮生活品質,讓大湖口溪成為兼具生態休閒及防洪安全的水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