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河槽地下水補注成效評估方法介紹水文技術組

  發刊期數:第0561期/ 發布日期:112/10/13

地下水補注含水層地下水保育最直接也最有效方法之一,由於可透過有目的之將水源補注、儲存至合適含水層,因此可藉此達到增加地下水資源量、提升地下水水位與防止海水入侵等目的。特別是由近3年經驗來看,可預期臺灣未來持續發生乾旱的頻率及風險會日益增加,因此,評估適當地點進行補注復育並確保地下水資源量得以涵養,使能做為緊急備援堅實後盾,是必須且勢在必行。

目前水利署於有地下水補注、保育需求之彰雲及高屏地區,皆已依據中央地質調查所所公布之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調查成果,選定並利用濁水溪高屏溪荖濃溪隘寮溪河槽,配合定常性疏濬作業積極推動地下水補注,藉以加速相關工作推動並降低所需成本。而為能掌握地下水入滲補注水量,補注區皆有設置相關監測設備,以獲得估算水量所需相關參數,一般而言,目前採用方法有二種,其一為利用現地調查所獲得之水力傳導係數,配合不同河川水經攔蓄後產生之漫淹面積進行估算,算式如下圖1所示。  

上述評估方法於國內外皆有實際操作案例驗證其可行性,雖然需要靠大量且辛苦現地觀測工作才能實現,但估算結果卻可做為相關工作規劃或調整重要參考,正所謂「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若能持續進行與掌握地下水補注,則可一點一點撙節每一滴珍貴水資源,確保有限地下水得以涵養並減少抽用失衡,確保這有限地下水得以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