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分署於今(112)年跨域結合在地環境教育夥伴及社區團體合作,辦理公民科學體驗型活動,邀請各方關心水源保育的民眾與在地居民、里長及區公所代表共襄盛舉,在臺北水源特定區,展開與水共生公民科學家的環境教育活動!
第一場(6月19日)與坪林採集人共作室及坪林石𥕢社區,除認識曾在60年代北勢溪很流行的捕撈工具「魚筌」,學習如何在溪流中佈設魚筌技藝,並於坪林下坑子溪河川進行水棲昆蟲調查,依照所出現物種評估河川水體狀況;第二場(7月20日)與烏來區原住民編織協會及新店崇光社區大學,認識烏來原民人文歷史與南勢溪豐沛水資源,體驗烏來織女織染布的智慧,及新店龜山橋下南勢溪進行魚類調查,瞭解溪流生態;第三場(9月14日)與石碇永安社區及政大USR辦公室,認識鄰近翡翠水庫淹沒區的社區水源守護及食蛇龜保育,與社區周邊聽蛙聲學習蛙類調查,瞭解社區周邊蛙類生態。
最後透過議題工作坊,討論和蒐集在地意見和想法,在熱烈討論中充實水文化*水生態*水議題*水源保育環境教育體驗。
★《與水共生》系列持續中,相關資訊請關注:臺北水源特定區環境教育學習中心(https://elearn.wratb.gov.tw/),也期待之後能有更多夥伴共襄盛舉!讓我們攜手探索臺北水源特定區,共譜保育水源的新篇章!
★「魚筌」是什麼呢?是以前河川捕魚之器具,製作材質以竹片及藤蔓為主,利用絞織編法縛紮而成,功用在於使魚、蝦蟹進入之後無法游出去而被捕獲。
★本水域生態調查活動,已向新北市政府農業局提出申請及相關報備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