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利文資走入博物館,引領觀眾瞭解臺灣特有之水文化水利規劃試驗分署

  發刊期數:第0564期/ 發布日期:112/11/03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邀請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以下簡稱水規分署)、南區水資源分署、農水署雲林管理處、嘉南管理處等8單位,組成研究團隊,以跨域共筆行動,展開嘉南大圳跨域研究,經過3年的努力,將研究成果辦理「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於今(112)年8月24日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開展,展期至113年6月30日。

本次特展展出水規分署典藏早期儀器如:普萊斯流速儀、懸移質泥沙取樣器等水利文資,呼應特展主題八田與一所著《官佃溪埤圳工事說明書》中描述的流速量測方式、泥沙量調查。也因為有著這樣的基礎調查資料,讓水利工程師掌握了流速、流量、輸砂量,掌握了河川的語言,進一步規劃烏山嶺隧道之引水量,同時避免於高濁度時引水,減少泥沙入庫,延長水庫壽齡,其實與目前攔河堰操作有著相同的原理,讓民眾能鑑古知今。日治時期完工之嘉南大圳為東亞最大的灌溉系統,將看天田改造為三年一作的良田,突顯了水利事業對雲嘉南平原社會的重要,同時也看見臺灣水利發展的縮影。

水利文資走入博物館突顯過去嘉南大圳研究中鮮少被注意的環境與水利開發之特色,將水利工程硬派知識轉化為軟性敘事,引領觀眾瞭解臺灣特有之水文化,理解百年來守護臺灣水利及解決問題的水利人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