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文化傳承-石笱工法推廣實作工作坊水利規劃分署

  發刊期數:第0568期/ 發布日期:112/12/01

水利規劃分署(以下簡稱水規分署)於112年10月2日,於舊正辦公區舉辦「石笱工法推廣實作工作坊」,本工作坊特邀石笱工法之耆老謝己清先生,為目前為彰化縣二水鄉跑水節石笱製作指定老師,來現場進行石笱之實作教學,帶領學員親自體驗石笱製作過程,包括綁笱、關門、裝石的流程,編製高約4台尺 (約1.21m)之縮比石笱,並透過水工模型擺放縮比後之石笱,觀察水流變化方向及引水原理,讓所有與會貴賓了解石笱製作程序以及其擋水原理,冀能保留台灣特有石笱工法的製作技巧與水文化傳承。活動分組進行,透過通力合作各組皆完成石笱製作,活動圓滿順利。

<<石笱工法小檔案>>

三百多年前先民在二水開鑿八堡圳,引濁水溪的水灌溉農田,開鑿過程中一直無法將水導引至正確的方向,傳說有位林老先生傳授了石笱工法,方能順利引水灌溉農田;石笱也稱為「籠仔篙」,它利用籐、紮木或竹條製作成圓錐形籠子,在填入石塊,將石笱推疊安置於河中成為水,用以引水入田,八堡圳成功引水後,灌溉了彰化平原,稻作產量越居全臺第一,成為臺灣穀倉。近代因為攔河堰等混凝土構造物之建設完成,以石笱引水灌溉之技術也漸漸失傳,當年會施作石笱之老師傅亦已寥寥無幾,水規分署與地方熱心人士及學術單位透過收集相關文獻收集及邀請耆老說明及示範石笱製做過程,瞭解石笱歷史文化,冀能保留台灣特有的水文化資產,並激發其他可能應用之創意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