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順著水文化脈絡走訪新店溪水利規劃分署

  發刊期數:第0588期/ 發布日期:113/04/19

新店溪位於臺灣北部,是淡水河水系三大支流之一,新店溪水量豐盛,水質良好,是臺北都會區民生用水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新店溪其實富含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從地方史學者做地質調查時就發現許多遺址。十七世紀,荷蘭人未抵臺時,就有原住民居住在新店,主要是以捕魚、打獵、游耕的農耕方式生活。十八世紀時,漢人則沿著淡水河進入臺北盆地,從江子翠轉入新店溪,隨著漢人移入,賴以為生的耕種技術也進到了新店溪

新店溪上游水源豐沛,有許多的溪流、圳溝,把水引到以梯田形式耕種的丘陵地、山區,這種植稻米的方式也是漢人遷徙後所引進的,而依照農作區域的不同,相對衍生不同的聚落,不同聚落間物品的交易也逐漸變成貿易,貿易往來的交通網絡也有了大概的足跡,生活大致穩定人們需要尋求精神上的支柱,信仰便是人們依託,俗諺說:「水頭水尾土地公、田頭田尾土地公、庄頭庄尾土地公、路頭路尾土地公」,而土地公信仰就是最普遍的存在。

新店溪有一個在地社群-新店崇光社區大學長期關注在地水文化,在他們的引導下,走訪新店溪沿岸臺灣漢先民移墾的五大元素與延伸脈絡,其中,土地公廟從過去早期單立石簡單形式、中期石棚和七面式石造、晚期磚造、近代的RC構造和預鑄等外在結構演變,形成特有的土文化。這種由水作為起源而引發的擴散效應,其中都有著那年代漢先民的動人故事以及在地典藏的鄉土文化史,是水文化脈絡與土文化的融合,也是伴隨著新店溪甚至是你我周遭所發生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