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花蓮溪流域調適的起點,共榮共好新篇章第九河川分署

  發刊期數:第0582期/ 發布日期:113/03/08

花蓮溪流域整體改善調適規劃依循民國109年4月「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110~115年)」所揭示「韌性承洪,水漾環境」原則,並考量花蓮溪流域的山川海自然地景,期望於有限的開發程度下保留了花蓮溪流域這片桃花源,在歷經三年的盤點與評析,所提出的策略解方朝向守護花蓮溪河川原始樣貌生態環境與棲地、連結農田與人文地景、創造環境與人文共榮共好之河川環境,致力於打造安全河道、耐洪土地、棲地共生、鏈結水河文化。

改善調適之基礎以河防安全為首要任務,透過盤點內外水關注重點區位,以風險降低、風險移轉、風險承擔及風險迴避為原則,提出水道風險改善與調適策略,做為未來持續確保河防安全之重要參考。

自古人類逐水而居,水岸文化利用脈絡與治理密不可分,透過共學工作坊盤點與流域相關部落文化祭儀區位,以在地文化融入水岸空間規劃為主軸,並考量原住民部落文化祭儀使用需求,作為未來水岸縫合策略依據。例如民國111年經與里漏部落、相關NGO團體一同至花蓮溪口指認船祭實際下船位置,協助部落將最穩定海域之海灘整平,降低高程落差,以利順利推船,協助八年一次重要船祭順利舉行。

在本次辦理花蓮溪流域整體改善調適過程中,主要有兩大調適亮點區位—花蓮溪口、鳳林溪口,從花蓮溪口樹立跨部門合作重要典範;將鳳林溪口作為改善調適未來重點潛力推動區位。

跨部門合作重要典範中,花蓮溪濕地(國家級)為花蓮縣推動生態保育重點區域,考量其法定區位特殊性,且正逢保育利用計畫刻正辦理檢討,透過成立溝通平台來跨單位、機關釐清目前濕地涉及議題與挑戰,以求整合各單位資源,期精進既有濕地管理工作。而平台中亦歸納出七大共識議題,包括捕撈行為、文化祭儀、垃圾棄置、候鳥受侵擾、遊憩行為、遊蕩犬隻及水汙染,平台的成立只是開始,未來將持續與花蓮縣政府攜手合作營運花蓮溪口平台,追縱重要議題之辦理情形與研擬解決策略。

改善調適未來重點潛力推動區,鳳林溪匯流口現況為草澤濕地,生態價值高,且水道溢淹影響範圍有限,於民國111年10月7日平台會議中,經與地方相關NGO、在地里長達成初步共識,以不興建大忠橋堤防、保留其原始樣貌為出發點;接著於112年6月5日與鳳林鎮公所簽訂鳳林溪口治理營造合作備忘錄,奠定未來合作基礎。鳳林溪口不論在改善調適治理、在地協力、以及景觀營造典範性皆具潛力,係為未來重要推動重點。

目前「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以多年來幾近完成的水道治理計畫為基礎,進一步藉由風險管理手法謀求減災,並納入治理計畫過去較少考量的藍綠網絡保育及水岸縫合來錦上添花,做為今後治水事業及河川管理的策略指引,期透過與涉及流域調適相關工作之公部門共同協作,以有效推動流域整體改善及調適各項工作,開啟花蓮溪流域未來治理共榮共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