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以二維數值模型(SRH-2D)分析大甲溪東勢堤防工程佈設成果分享 第三河川分署

  發刊期數:第0583期/ 發布日期:113/03/15

一、模擬河段概述

東勢堤防之興建,係依據「大甲溪治理規劃檢討(99年度)」之水文及水理分析(採用HEC-RAS_一維水理模式),此區段河道右岸原有自然邊坡高度不足,有興建堤防之必要,以保護堤後保全對象。於民國一百年初期,東勢堤防雖已興建完成,惟每逢暴雨事件產生之高流量,受地形條件影響,於斷面54至斷面55右岸成為洪水攻擊處,數次發生潰堤及溢堤現象,故將此區段之堤防改建成現今之彎道型式(原堤防為直線),如圖1。

本次利用水利署(以下簡稱本署)推廣應用之二維模擬水理數值模式(SRH-2D)分析大甲溪斷面52 ~ 斷面58範圍區間,主要探討對象為東勢堤防斷面54至斷面55。本區段之東勢堤防建至約斷面55-1右岸,於堤防末端上游處為天輪發電廠後池。藉由模式分析成果,探討現況之堤防,面臨重現期100年之洪峰流量,是否有溢堤之風險,以及後續構想工程措施及其布設之成效模擬。

二、模擬條件

1.水理條件

本次分析設計流量參考「大甲溪治理規劃檢討(99年度)」成果報告。上游邊界設定於斷面58處,輸入洪峰流量8,800 立方公尺/秒(100年重現期);下游邊界設定於斷面51處,依據曼寧公式所計算之水位366.89公尺。

2.地形條件

地形高程採用內政部20公尺網格數值地形模型資料;堤防建置採用大斷面測量(110年)資料之堤頂高程河床糙度係數參考「大甲溪治理規劃檢討(99年度)」採用n = 0.4、堤防糙度係數採用n = 0.015。

3.模擬流程條件

數值模擬時間間距設定1.5秒;總時程1小時。

4.依據現況模擬成果之構想改善措施

大甲溪右岸東勢堤防斷面53~斷面53-1,於堤頂增設0.5公尺高之胸牆,胸牆長度700公尺。斷面53胸牆起始處,牆頂高程381公尺;斷面
53-1胸牆終點處,牆頂高程388.5公尺。

大甲溪右岸東勢堤防斷面55-1處,順接既有堤防末端,向上游增建堤防320公尺,增建之堤防末端設計高程422公尺。

三、模擬成果

1.現況河道模擬成果

現況有兩處外水溢淹情形,如圖2。其一,大甲溪右岸東勢堤防斷面53~斷面53-1,經模擬溢淹情形之成因為堤頂高度不足。其二,大甲溪右岸東勢堤防斷面54~斷面55,彎道堤防堤後亦有明顯淹水範圍,其成因為洪水堤防末端處(斷面55-1右岸)流至下游堤後,形成此區淹水範圍

2.構想改善措施模擬成果

於上述模式中,增設胸牆(斷面54~斷面55,右岸堤頂700公尺)及增建堤防(斷面55-1,右岸堤防上游延伸320公尺),模擬分析成果如圖3。兩處外水溢淹情形於構想工程布設後,無淹水情境發生。

3.二維水理數值模式之優勢

本署推廣二維水理數值模式(SRH-2D),相較於過去主要使用的一維水理數值模式(例如:HEC-RAS),更可以精確、明確地表現渠道及水流狀況尺度的變化條件,並減少許多需要自行假定的參數,達到更接近真實流況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