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一步一腳印:逐步建構完善的地下水緊急備援機制,為極端多變氣候與重大災害變故預作準備水文技術組

  發刊期數:第0591期/ 發布日期:113/05/10

臺灣,是一個年平均雨量高達2,500 mm,且約為世界各國平均值(973 mm) 2.6倍的國家,然就整個臺灣的水資源架構而言,原本即受到豐枯水期降雨不均,與坡陡流短的水文限制,每年能透過水庫供應的水量約僅佔整體的25 %,加上全球暖化所產生之氣候變遷日益加劇,降雨型態逐漸改變致乾旱及豪大雨等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因此更凸顯地下水暨緊急備援利用的重要性。

由於地下水為占比較高的淡水資源,具有水量穩定之優勢,且國際上也是多以地下水資源作為當各種重大緊急事件影響原有供水系統時的重要備援水源,因此,為穩定水資源供應及降低缺水事件所引發的風險與衝擊,經濟部已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環境建設」之「水與發展」項下研提「防災及備援水井建置計畫」,並於106年起分別在桃園、新竹、臺中與屏東等縣市超前部署建置常態與防災緊急備援井網(如照片1),期能增加備援水資源量,提升國內整體的抗旱能力。

惟歷經110年百年大旱及111年上半年基隆、貢寮與雙溪出現旱象等事件,水利署(以下簡稱本署)保持最高的警覺性,亦邀集各縣市政府、自來水公司與相關單位,研商抗旱整備機制,並於111年6月17日公告「經濟部水利署抗旱水井抽查作業要點」,由本署協助彙整各級機關(構)提報之抗旱水井明細,另藉由資料審核、現地勘查(如照片2)來掌握全國抗旱水井整備情形,使能於水情不佳及災害應變期間有效統籌運用地下水備援水源,以因應缺水風險。

此外,有鑑於未來面臨挑戰尚有不可預見之災害,如水資源供需問題、地震、戰爭等,皆可能引發地面水短缺而影響人民生活,故為建立穩定水環境,經濟部已持續關注天然災害與其他重大變故之水源供應因應措施,提報「備用水井規劃調查及雙北地區建置計畫」,行政院並已於112年9月4日核定通過,另自113年起同時辦理「全臺備用水井調查及建置規劃」計畫,盤點各地區備用水井基本資料、評估計畫分區緊急用水需求與地下水源狀況,現勘調查並掌握抽水井可徵用量能,落實資源整備減災部署,確保整體備援供水韌性,使能於面對重大變故時(如核災),市電遭受破壞、地面水遭受污染而使得原有供水系統無法正常供水,或是面臨嚴重乾旱等天然災害,當階段限水達到紅燈定點供水時,可獨立供水之備用水井即可加入做為臨時抗旱抽水,並以居民維生、醫療及國防運作等基本用水需求為優先,由地方政府指揮與彈性調度使用。

回顧110年艱鉅的抗旱一戰結束至今才不到三年光陰,期間臺灣又連續面臨諸多同樣棘手的缺水事件衝擊,113年的現在,不同的是我們已有更多的經驗並投入更多的能量來面對極端環境與重大災害的影響。雖然相關工作的推動是件苦差事,卻是正確與應持之以恆要做的事情,本署正順應環境變遷的趨勢,面對嚴肅與必要完成的任務必須想得更廣、更遠,期許我們能更快也更扎實的完成地下水緊急備援機制的建構,利人、利家也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