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口述歷史-吳憲雄前副署長談「曾文水庫」專案報告

  發刊期數:第0207期/ 發布日期:105/12/30


主題:曾文水庫
受訪者:吳憲雄前副署長
時間:2008年12月9日下午15時~16時
地點:水利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辦公室
訪談人:李宗信
逐字稿整理:林亨芬

我在曾文水庫學習學習、歷練、成長
  我是民國50年成大水利系畢業,民國51年底預官退伍以後,曾短暫擔任教職,民國52年進入水利局,即被派赴第三規劃隊工作。第三規劃隊是負責曾文水庫的初期規劃工作,所以我進入第三規劃隊就開始參與曾文水庫計畫的調查、測量、規劃工作。民國52年,水利局成立「曾文水庫計劃工作處」,正式進行曾文水庫計畫的可行性規劃,民國53年改組為「曾文水庫工程籌備處」,經兩年之調查、規劃、研究,確定曾文水庫計畫在技術及經濟評價可行後,台灣省政府乃於民國54年成立「曾文水庫建設籌備委員會」由時任省主席之黃杰先生兼任主任委員,開始一些先期的工程,包括道路橋樑的施工、址的細部調查、規劃等。民國56年正式成立「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由時任省府主席之陳大慶先生兼任主任委員,後續由謝東閔主席接任,建設委員會下設「台灣省曾文水庫工程局」,負責規劃及工程之實際執行工作,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及工程局係省政府下獨立的單位,與水利局不相棣屬,我被派分到曾文水庫工程局工作,因此型式上我離開了水利局。曾文水庫正式工程於民國56年10月31日開工,這個工程做了6年,一直到民國62年10月31日正式竣工,竣工之後進入營運期,並將「台灣省曾文水庫工程局」改組為「台灣省曾文水庫管理局」,我因從事工作性質而被續留在曾文水庫管理局擔任營運組長,負責水庫維護、管理、營運事宜,直到民國71年底被調任水利局水政組長。所以我在曾文水庫前後總共待了19年,從最初的調查、測量、規劃、籌備、到設計、施工再到最後的管理、營運,全程都曾參與,也在這裡學習、歷練、成長。
曾文水庫建設緣起
  曾文水庫的計畫在民國19年就有了,當時烏山頭水庫施工的末期,就開始在規劃曾文水庫。因為烏山頭水庫水量不足以供應嘉南地區的農業需水量,僅能供給三年一次二期作水稻的水量,所以日本政府就想在烏山頭水庫上游做一個更大的水庫。光復後從日本總督府的資料可以瞭解,民國19年負責建設烏山頭水庫八田與一技師就寫了一份計畫報告,希望日本政府可以支持他在烏山頭水庫上游興建一座更大的水庫,八田技師的計畫是挑選在曾文溪柳藤潭址興建曾文水庫。光復後的規劃,雖曾選了另一個址做比較,但最後還是選擇了柳藤潭址。曾文水庫的計畫雖然日據時代就已經有了,但因為碰到戰爭,日本政府就沒有執行。後來到了民國52年,石門水庫完工後,國家有了一批能建造水庫的人才,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繼續開發水資源,發展農業,以農立國、以農養工,而嘉南地區平原廣袤,有極大農業發展潛力,唯受限於水源之不足,因此籌備興建曾文水庫成為政府當時的重要政策目標,也藉此一比石門水庫更大規模的水庫繼續施工,能留住人才繼續為國家效力,發揮長才。
從選址到定案
  民國53、54年做可行性規劃時,我們選了兩個址,一個是剛剛提到的柳藤潭址,另一個是石公址,兩個來做比較。後來評估之後,選擇的還是柳藤潭址。當時是以極限開發的觀念,計畫興建一個比現在的曾文水庫高10公尺的大,也就是頂標高達245公尺,農業耕作方式為三年二水稻作(一前期作一後期作)及裝置兩部各五萬千瓦之發電機,我們就據此提出可行性計畫。我記得這個計畫總經費是新台幣46億元,計畫經行政院核定後,成立工程籌備處、首先開始闢建施工道路,因為曾文水庫址的地方沒有道路,以前的道路只到楠西,但楠西距離曾文水庫址還有13公里,沒有道路可以到達。民國54、55年,首先開闢道路,先讓人車可以到達。到民國56年,我們又開始檢討,曾文水庫做那麼大到底有沒有水?因為它的集水面積只有481平方公里,不是很大,所以水量不是很夠。做到標高245公尺的話,滿庫的機會很少,以經濟效益角度衡量並非最佳方案。後來經過一再的檢討,考慮灌區農業用水如何使用、經濟怎樣發展等多方面的議題後,決定將高降低至標高235公尺,但址沒有更動,僅做了一些調整。高降低10公尺後、水庫蓄水量減少了,水的使用方法也做了改變,最後定案就成了頂標高235公尺柳藤潭址的曾文水庫計畫。但是,當時因物價波動、施工等問題,總經費從原來的46億元變成60億元,這就是最後的定案計畫。民國56年,行政院重新修正核定,曾文水庫頂標高235公尺案、水庫的水灌溉嘉南地區成為三年兩作(兩作都是二期作),也供應嘉南地區的公共給水一年大概可以有五千六百萬噸,及設置一部五萬千瓦的水力發電廠。曾文水庫計畫由原來之極限開發觀念,修正為以最佳經濟效益為開發規模,是否正確,甚值後人評析討論。
曾文水庫的建設團隊
  曾文水庫從開始調查、規劃,民國52年成立計畫工作處、53年改組為工程籌備處,54年成立曾文水庫建設籌備委員會,一直由水利局負責;至民國56年成立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及曾文水庫工程局後,開始有了轉變。當時先成立曾文水庫建設籌備委員會時,主任委員是由當時的省主席黃杰先生兼任,水利局局長鄧先仁先生為執行秘書,鄧先仁先生還兼任計畫工作處處長及工程籌備處處長,扮演主導的角色。至民國56年成立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時,除主任委員仍由省主席黃杰先生兼任外,並增設副主任委員,由當時的台電公司總工程師顧文魁先生兼任,在此之後,重要的政策是由主任委員負責,技術執行方面則是由顧文魁先生決定,工程局局長鄧先仁的位子也換成劉方燁先生擔任,主任委員一職58年改為陳大慶主席兼任,61年再由謝東閔主席接任,顧文魁先生就任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後,引進大批石門水庫及台電公司參與谷關水庫德基水庫建設之有水庫規劃、設計、施工經驗之人員,結合水利局留任原負責規劃及擔任明德水庫白河水庫施工之人員,成為曾文水庫的規劃、設計、施工團隊,並脫離水利局自成獨立機關。
  石門水庫是由石門水庫興建委員會自辦,當時訓練了一批大型水庫規劃、設計、施工專業人才,這批人才在石門水庫52年完工後,正好投入興建曾文水庫工作。政府也認為我們國家需要建設,一定要有工程營建方面的專才、建立專業機構,因此政府決定在國內培養幾個大的營造廠,希望由這幾個營造廠來擔負起國家重大建設的重責大任,不再依賴外國人。例如石門水庫,名義上是國人自建,事實上是美國人在主導,台灣人不過是在執行做工而已,所有工程決策都是在美國人手上,興建曾文水庫的時候,即要自力興辦,就需要大的工程設計顧問機構及工程營建機構,因此國家就栽培了兩個大的工程設計顧問機構及工程營建機構:工程設計顧問機構就是現在的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及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工程營建機構方面,就是現在的榮民工程公司、和中華工程公司。中華工程公司比較偏重交通工程方面的建設,榮民工程公司則是偏重工業區的開發及水利這個部分。榮民工程公司的前身是輔導會所屬榮民工程處,是一個提供勞力施工為主的營建機構,事實上,它是無法承擔曾文水庫的工程施工,因為它缺乏築專業人力及大規模混凝土與土方施工所需大型機械。曾文水庫就先借錢讓榮工處去買築所需要的重機械,顧文魁先生也調派台電及石門水庫有大實際施工經驗的人員,加入榮工處團隊負責全部工程施工事務;而有大及附屬結構物之設計能力者,則加入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從事工程設計工作;曾文水庫工程局則負責工務行政暨工程監造任務,就這樣建構了國人自行建造大型水庫的規劃、設計、施工、監造的完整團隊。
美日顧問的加入
  民國55、56年,曾文水庫原本計畫頂標高245公尺案所需經費計新台幣46億元,因為當時國家財力並無法負擔,而計畫是要向世界銀行貸款的,世界銀行就指定美國墾務局當顧問、審查我們計畫的可行性、技術的正確性,最重要的就是經濟效益及償還能力。所以曾文水庫的可行性報告和定案報告是台灣做得最好最完整的一個水資源開發計畫,從技術到財務、到經濟、到整個償債計畫、再到事後的營運、如何向受益農民、自來水公司、台電收錢,整套都規劃好,然後送到世界銀行審查。審查以後,世界銀行基本上也同意貸款。當時原本想借四千萬美金,當時一美金等於40塊台幣,然後國內自籌30幾億,合起來總共是46億。但是,民國56年碰到中日斷交,日本為補償對台灣的衝擊,派了一位岸信介前首相來台灣,他來了之後曾親蒞訪視曾文水庫現場,回國後就向日本政府建議,曾文水庫貸款由日本人借出,並建議台灣政府不用向世界銀行借錢。那時日本借我們四千四百萬美金,其餘部分則由政府發行糧食實物債劵相當於新台幣二十億元及政府補助負擔而籌足,但日本貸款不是日本政府直接借我們,而是由日本的一個海外協力基金借的,而附帶一個條件是,水庫的設計與監造要由日本的工程顧問公司擔任及將來必須以1:360之匯率償還,因此日本就指定日本工營公司(NK)來台灣。但是,台灣人不太相信日本的能力,對於NK的技術沒有把握,所以繼續留下墾務局。在這樣的情況下,墾務局派了一個5、6人的顧問小組,日本工營公司則派來重要幹部來,實際的細部設計工作則與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合作,工程則以議價方式發包給榮工處承包,就這樣開始了設計、施工的工作。曾文水庫現在辦公廳那麼大,就是當初日本工營在那裡辦公。其實不只這兩個顧問,還有第三個顧問,因為榮工處對大型水庫施工沒有足夠經驗,所以就請了日本鹿島建設株式會社來做他們的顧問。所以曾文水庫共有三個外籍顧問,日本兩個,美國一個。
我在施工期間的工作
  剛剛說到,那時建設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是省主席、副主任委員是顧文魁、工程局長是劉方燁。工程局設有許多單位:例如大處、檢驗處、機電處、土地室等等,另外有一個研究室。我在6年的施工期間,大概是兩年半在工地、三年半在研究室。民國56年以前都做工程的發包、訂約、驗收等工務行政工作,曾文水庫的工程,包括最大的大工程標的發包大部分都是由我辦理。發包後,我就自請到工地去監工,在導水隧道及大工地差不多待了兩年,自認對工程施工已有足夠瞭解後,再自行請調到研究室。研究室是做什麼呢?就是開始籌備水庫完工後的作業,籌備如何灌溉給水、組織農民、獎勵農民配合政府規定。所以我從工地退下來後,就開始籌劃整個水庫完工後的營運制度,負責像是水的分配、與水利會及電力公司之間的計價、與自來水公司討論收費、貸款的償還、與政府關係的建立、及完工後管理單位的籌設,相關必要法規之草擬,包括水庫營運規則、工程費徵收辦法、與水利會、台電公司及自來水公司間之供水收費合約之簽定等工作。當時我才30歲出頭,鼓勵我從工地回到研究室的,是當時研究室的水新猷主任,他告訴我,在工地待個一兩年就好,不要待太久,做管理工作比較適合我,也因此建立了我後來建設應以管理為導向之基本觀念。
  我在工地的時間大部分都在導水隧道、電廠監工,也有一段時間在大工地。惟如之前所說,我雖然都待過,但都只待幾個月而已,工地只是我歷練經驗的過程,不是我喜歡的地方。不過,民國54年起開闢楠西到曾文水庫的道路時,我都待在工地監工。所以現在的通達到路、一號橋、二號橋、五號橋,我都曾參與監工,當時去工地,主要是因為公務員待遇腓薄,不足以養家,去工地可以多一份工地津貼貼補家用才去的。
  工程施工期間,每周都要所有參與施工及計劃的單位、人員,包括美、日籍顧問及規劃、設計、施工、監工單位等舉開工程協調會報,一起協商、檢討、研究解決各項問題,會議大多由顧文魁先生主持,會議需要找一個聽得懂國語、台語、英語、日語而文筆又可以的人擔任會議紀錄工作,就有人推薦我,大概從民國57年開始,這個會議每個禮拜四早上開會、當天晚上十點以前就要把會議紀錄整理好,送到顧先生的房間。我差不多擔任了兩年的會議紀錄。那時的會議是很亂的,因為大家為了問題吵得很厲害,一吵起來,英文、日語、國語、台灣話都有,但是我要負責記錄,得要聽懂誰在講什麼。除了紀錄之外,我還負責水庫完工後的處理,要討論這些規劃的對不對、好不好?需不需要修正?也要討論台灣農業的方向。所以那時我真的是非常忙,一方面每個禮拜要擔任一次紀錄,一方面我們要籌備民國62年完工後的事情,再者為了當時國家經濟發展也要調整水的運用方式。關於水的運用方式,當時我們常在想,哪一種耕作方式對水庫最好、對國家的經濟最好?比如三年兩作,可以都是一期作,也可以都是二期作,有許多選擇,但是每種選擇對水庫的運用影響很大。當時是以曾文溪50年的降雨及流量紀錄做水庫運用模擬,以為比較優選的依據,由於計畫灌溉的面積很大,又是多目標運轉及曾文、烏山頭兩水庫串聯運用,非常複雜,人工不好做,所以日本工營公司提議,讓我們把決定的方案送到他們東京的電腦去跑,然後才知道水庫能不能供水,才能推估有多少的缺水率,以及缺水後會產生什麼效果,對國家的貢獻又如何。但是我們一開會,決定三年兩作、一個二期作一個一期作後,送到東京的電腦,可能要等三個月才會回來,因此方案的進行速度非常的慢。當時顧先生就認為,我們不一定要送到日本去做,台灣也可以自己做;另外,美國的顧問也認為,日本那邊用電腦做的不是很好,又把資料送回美國去重跑一次,因此變得很亂。顧先生想解決這個問題,於是選了兩個人到成功大學去學電腦,其中一個就是我。因此我白天上班、晚上到成大去,上了將近一年的電腦課,從電腦的基本理論到系統分析、程式設計及操作都學。大概過了一年後,我獨立設計完成了水庫運用模擬的程式,所有的案子就可以在台灣做,不送到日本。我就拿到成大電腦去跑,隔天就可以知道結果,決策就變得很快。那時台灣最大的電腦是IBM1130,只有15K,容量太小速度又慢了,現在的手機都比當時大電腦大上好幾百倍。所以使用電腦是非常難非常辛苦的,而且都是用卡片輸入。在那時,我的工作幾乎是24小時,開始的時候白天上工地、晚上做研究工作,後來是白天上班、做紀錄、晚上學電腦,做電腦。當時,我只是個小籮蔔,但是參與了很多重要的水庫興建、營運決策工作,我雖輪不到發言,只是聽而已,從中瞭解他們的理念,然後照者去做就是了,不過從這裡學到了很多策略、邏輯,思考的觀念。
曾文水庫的工法與機械
  曾文水庫是一個土石壩,選擇土石壩的原因是那個地方的地質只適合土,原來八田技師設計的就是土。後來經過一些日本、美國專家勘察的結果,也認為那邊的地質不容許興建基礎承載太重的混凝土壩,再加上當時有戰爭的威脅,而土是最不易被破壞,最耐戰爭的結構,還有一點是,址附近正好有很多的很適合的築土石材料,可以就地取材。
  因為曾文水庫是典型的中央不透水心牆分層滾壓式土石壩,其實沒有很特殊的工法,但是它是台灣第一個採用大型土方工程機械的工程。為了曾文水庫計畫,引進一些台灣從未見過的大機械。例如,當時溢洪道及地下電廠需要很多混凝土,所以需要大型混凝土拌合廠,而且品質要控制非常好,因此拌和廠完全是中央控制。另外還有土方篩分機械,因為從不同地方挖來的材料需要篩分選料。當時用的挖土機不像現在的怪手往裡挖,是往外挖Powershovel。還有台灣第一個羊角滾壓密機、自動刮除機,這些機械好像現在都還在。這些重機械都是向日本買的。所以說,日本人雖然借我們四千四百萬美元,但是沒有一毛錢是花在台灣,所有錢都要向他們採購東西。但是有些機械日本本身無法製造,如D9推土機,就是向美國採購。另外就是36噸的dumptruck(傾載車),起先日本的三菱提供了幾部36噸的dumptruck到工地試用,但試用的結果不好。後來日本人也來評定、承認他們的車不好,所以後來是跟美國買了40部的dumptruck。曾文水庫完工後,這些dumptruck、重機械在十大建設時發揮很大的作用,如高速公路、桃園機場,都是運用這些機械蓋的。這些機械都不是政府買的,而是由榮工處向曾文水庫預支工程費去買,再從工程費中扣回。榮工處就這樣長大的,有大批的施工機械。
關於「越域引水」計畫
  現在施工中的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基本的概念是我在民國57、58年時提出來的。剛剛說到,曾文水庫集水面積只有481平方公里,水量不夠,滿庫機會不大,所以我的構想是從荖農溪以隧道越域引水來增加可用水量。因此也組織了團隊做荖農溪越域引水計畫的規劃,也幾乎定案要做,但是因為中美斷交及國家經濟財政的問題,這個計畫被擱置下來。在那之後,為要解決高雄供水不足問題,有幾個案子在比較:一個是曾文越域、一個是南化水庫。當時認為南化水庫比較簡單易做,而且離高雄較近,所以就先進行了南化水庫,而將曾文越域延後。但南化水庫完工後發現,水庫不足以解決高雄的水問題,後來美濃水庫又不能蓋,所以又回到曾文越域引水計畫。現在的曾文越域引水就是當初的曾文越域引水計畫,雖然位置有移動,不過基本的概念是民國57、58年就有的。
建立完工後的用水制度
  大概從民國59年起,就開始在建立完工後水運用的制度。水庫下游是嘉南水利會的灌區,我們的水要經過烏山頭水庫,藉由嘉南大圳系統去灌溉。但是原本的灌溉系統不能承擔新的灌溉方式水量,所以要改善擴大所有的灌溉系統通水能力。當時我也負責整個嘉南的灌溉系統配合改善工程,為了配合實施新的農業耕作方式與灌溉制度,所有的系統還要做量控設備。所謂量控設備是指給水時的測量、控制,並且實施輪作制度。當時台灣的經濟環境需要稻米、甘蔗、糖、雜糧,我們希望這八萬公頃的農田每年有1/3種甘蔗、1/3種水稻、1/3種雜糧,以達到國家的需要。那麼,該如何控制1/3種甘蔗、1/3種水稻、1/3種雜糧?就是以水制農,用水來控制。今年種水稻就給種水稻的水,取得水以後,農民就不能不種水稻,因為不種的話就浪費了水,而灌水太多也不能拿去種其他的作物。所以該種水稻時就給種水稻的水量,種玉米時給玉米需要的水,以這樣的方式來控制作物,而整個灌溉系統就按照這樣的方式去改善。要持續這樣的制度,還要把嘉南地區的農民組織起來,150公頃設一小組,每50公頃再設一班,形成每一小組有三個班。這個班種水稻、另一班種甘蔗、再一班種雜糧,每年這樣輪,將嘉南地區8萬公頃、將近90萬戶的農民的田重新組合,以班、小組、工作站、管理處管理執行系統組織起來,訓練他們依計畫分配使用來自曾文水庫的水。
  除了嘉南水利會以外,對自來水公司也是一樣,我們教導他們如何運送供應到台南、嘉義的自來水。發電則跟台電公司訂合約,訂定如何發電、輸送電、計價問題等。成立管理局後,管理局與嘉南水利會、水公司及台電之間的關係,都訂立合約來規範。這是台灣第一個以這樣的方式來營運的水庫石門水庫因為沒有輪作,所以沒有這麼複雜,但我們這邊比較困難,所以我做了很多這方面的事情。另外,總共四千四百萬美金日本貸款以及相當於20億元新台幣的糧食實物債券,需要分年分期償還,因此要制定法律向農民收錢。於是訂定了曾文水庫工程費徵收辦法,經過省議會通過,然後才能據以農民收工程受益費,再併同售水、售電收入來償還貸款。這整套制度建立起來,大約花了兩、三年的時間。當10月31日,完工第一天通水後,一個禮拜之內整個嘉南地區全部改觀,水很順利地送至每一塊農地,馬上就實施新的三年輪作制度。在十月份,正好二期作水稻已經收成,開始作雜種灌溉、為第二年一期作水稻作準備。所以10月31日完工的前一個月就開始全面籌備。完工那天,水門一打開,水順利的流到每一塊田裡,農民也就知道今年應該種什麼,很快可以順利進入情況。自來水方面,以前台南市非常缺水,曾文水庫一完工後,台南、嘉義的水就來了,不再有無水可用的夢饜。
營運管理上最大的挑戰
  在整個營運上,我認為最大的挑戰也是農田灌溉的部分,因為要跟農民溝通、教育農民新制度的作法。我們告訴他們,如何拿到新的水、如何得知水會來?我們會給水單。在當時,嘉南水利會尚未實施公灌制度,都是私灌,我們給水單後,告訴農民他的田幾點在那裡可以取水,水單上會載明某月某日幾點幾分在那個地方可以取水,所以有的人半夜要起來巡田水,因為水不能斷,取水的時間不只限於白天,有的是半夜,過了時間沒去取水,水就流走了。我們給水單通知取水,也會告訴農民他的田的灌溉水門在那裡,要去那裡取水。構造物較好的地方,直接開水門就可以了,如果沒有比較好的構造物,就要去拿鋤頭去”破水”。例如我們告訴他時間是四點至六點,意思是四點才能打開、六點就要填回去,因為六點以後是別人的你不能拿。當時管理非常嚴格,因為如果不堵起來,下面的人就沒有水用。我們把整個制度安排得很好,所以幾乎沒有糾紛、出錯,農民也很配合。而且以前水單用手寫,後來我就跟嘉南水利會合作,幫嘉南水利會設計,讓灌區的水單可以用電腦開。
  我在曾文水庫管理局當了七年的營運組長,除了水的運用、發電之外,對於水庫的維護當然也是盡了很大心力。水庫剛完成時也有漏水、觀測、位移、上游集水區治理等問題,我們要觀測、分析,另外洪水閘門的操作、電廠的營運等工作都非常複雜。民國63、64年,有一次去日本,某個晚上跟日本建設省河川局的人吃飯喝酒,有一個日本河川局局長問我,有沒有什麼事情需要日本政府幫忙的。我回答說,也沒有什麼啦,只希望曾文水庫能有一台電腦,能將曾文水庫的例行工作電腦化。因為我在台灣時一直爭取,希望機關購買電腦。那時都是大電腦,沒有小電腦,只有王安剛開始出了一些小電腦,大概也是8K、15K左右,我就想買一台王安的電腦,將曾文水庫的營運與預報電腦化,但是政府一直不同意。後來,透過日本跟台灣的政府講,台灣的政府就突然同意我買電腦。所以曾文水庫是台灣擁有自己電腦的第一個機關,因為水庫上面有降雨及水位自動測報系統,山上一下雨,水庫就知道,知道後我們要換算成流量、容量,計算對水庫的影響,要不要開閘門、如何做防洪操作等,我們將整個的預報系統全部程式化、電腦化,水量的運用也全用電腦控制。那時電腦還沒有中文,我是第一個把電腦中文化的、每天要造字。起先我們都用英文印報表,每天都送報表到中興新村省政府,省主席看到報表是英文的就交代說:「這個東西誰看得懂?能不能給我一張中文的。」結果,我後來就自己開發中文造字,印中文的水庫報表,包括今天水量多少、剩多少水、如何灌溉、洩洪、發電等情況,每天都寄到中興新村去。所以曾文水庫也是第一個用自己的電腦印中文報表的政府機關。
  關於日本貸款四千四百萬美金償還問題,當時是約定用日幣償還,但是後來日幣升值得太快,借的時候是360元對1美元、等於新台幣40元對1美元,以這樣的匯率借,本來要照這樣的匯率還,但是到民國76、77年時,日幣對美金的匯率已經漲至120元,變成我們還起來非常吃力,除要付利息外,本金等於是要還幾乎三倍的錢。所以我就向政府建議,能不能由政府借我們錢,讓我們一次還掉。後來獲得行政院同意,就從中美基金撥了一筆錢,借給曾文水庫把日幣貸款先還掉。另外糧食實物債券是要還稻穀實務的,當時政府為照顧農民生活,逐步提高稻穀價格,使得糧食實物債券的償還也變成水庫的沉重負擔,因此也建議由政府出資一次提前買回;而中美基金貸款要還,誰來負擔?當然發電有收入、自來水也有收入,最重要還是農民的負擔。不過,那時候農業已經不景氣了,農民負擔實在很困難。民國78年,我在建設廳當第六科科長,我向省政府建議台灣共有四座水庫要農民負擔灌溉工程受益費,能不能一併取消。後來省政府同意我的建議就提請省議會審議,省議會通過這個案子,因此包括石門、民德、曾文、卑南上圳這四個向農民收錢的水庫,農民的負擔一律取消、由政府負擔。那時政府拿出一大筆錢,印象中是新台幣40幾億元,把所有的糧食債券全部提前買回,把卑南上圳、石門水庫明德水庫的債務全部還清,同時也通過農民應交的水利會會費也改由政府出資代交,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未來展望
  長期來說,曾文水庫減少淤積是一個方向。另外,曾文的越域引水預定民國102年完工(按:民國98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降下超大豪雨重創南台灣,目前仍維持停工狀態。),完工後會增加很多的水,這些水如何好好利用?原來是說好,一半給高雄,一半給台南,但是農民自主性愈來愈高,整個輪作制度也都變了,無法再按照當初的構想計畫執行。現在種水稻成為成本最低的農業,所以當家裏沒有耕作人力時,種水稻變成最簡單的事,可以找人來代耕、代收。而且台灣整個的經濟型態也變了,米太多、甘蔗沒人要,因為加工生產一噸糖要虧兩萬元,所以現在農業走向精緻化、高經濟化、高附加價值化。整個嘉南地區有八萬公頃的田,曾文水庫的水如何好好利用,都值得研究。原來的三年兩作制度,實施了15、16年,都非常順利,為台灣經濟奇蹟貢獻很大,但是現在整個亂掉了,事實上,現在嘉南地區三年兩作的型態已經不見了,看不到甘蔗、雜糧、整齊的水稻田。農民的自主性高了以後,當然種他想種的、最方便的或者是高經濟價值的東西。原來的制度亂了之後,要如何配合農民來給水、配合國家的農業政策,整個灌溉制度、政策、水的使用方式及灌溉方式都要改。但現在還是30年前的老套灌溉作法,農民不要水卻給他、農民要水卻不給。以往斗門式的灌溉方式,對現在高經濟作物也不適用,現在用的是噴灌、噴霧、滴灌等新的灌溉方式,以前的方式已經不適用,所以這個方面真的需要好好思考。

1.本文引用自「97年度經濟部水利署文化性資產口述歷史委託服務計畫」
2.口述歷史係當事人對歷史之陳述,不代表水利署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