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探訪臺灣水文觀測歷史足跡 百年測站風華與降雨極值紀錄水文技術組

  發刊期數:第0291期/ 發布日期:107/08/10

臺灣水文觀測之發軔

臺灣水文觀測發靭頗早,從日治時期(1895年)臺灣總督府開始陸續設立測候所並於各地進行雨量觀測,至1904年已陸續建立臺北、臺中、臺南、恆春、澎湖與臺東等6個測候所共計78處進行雨量觀測;在1903年於淡水河油車口、關渡等地開始設立水位站實施水位觀測,1907年以後更陸續在新店溪、大嵙崁溪(大漢溪)以及基隆河上游設立水位站,此為全臺各河川辦理水文觀測之起始(如圖1)。從發軔迄今,已累計15處深具歷史意義的百年觀測站(如表1),詳實記錄下臺灣百年來水文觀測的歷史足跡及歲月風華。

  • 表1 全臺百年水文觀測站

奠定水文站網之基礎

臺灣光復後,由臺灣省長官公署農林處成立農田水利局,並接收前日人所經管之各項水文觀測工作,民國36年改組為水利局,隸屬建設廳,並開始計畫設立全省水文、水位及雨量等測站。自民國49年7月開始,臺灣省建設廳水利局(今水利署前身)將水文觀測業務劃設成「7個水文站」分區,使水文工作人員專心專責辦理各流域之水文觀測工作,然歷經數次組織變革及經費限制,又回歸由各河川工程處(今水利署河川局前身)兼辦。此後於民國58年7月即開始展開十年之水文網計畫,逐漸朝站網發展,並陸續提出「臺灣省水文站調整及水文網測站改善研究計畫報告」、「新六年水文站網計畫」等,從此奠定臺灣水文觀測站網的良好基礎。

  • ▲下淡水溪(現今的高屏溪)鐵橋及量水標尺
  • ▲大嵙崁溪(現今的大漢溪)水位站
  • ▲座落於三峽河上的日式拱橋,亦稱虹橋(啟用於1933年),早期立於河岸之水位觀測井塔,易受淤積影響
  • 圖1 水文觀測歷史足跡-水位站

落實現代化水文觀測及防災預警應用

民國87年行政院通過兩期「臺灣地區水文觀測現代化整體計畫」,第一期自民國87年至92年,第二期自民國94年至98年,以分期分年逐步汰舊人工觀測,加速現代化即時自動傳輸設施,逐步落實全面提升觀測品質及防災預警能力與時效。基於延續前述成果及持續精進,又分別於民國99年至103年及民國104年至109年陸續推動兩期「臺灣水文觀測長期發展計畫」,目前整體水文觀測系統已由早期人工觀測與類比式記錄方式,提升為自記數位化記錄,並應用最新通訊傳輸技術,已逐步全面提昇水文觀測資料傳輸之品質及穩定性,並更提升了水文觀測資訊之防災預警功效。

以臺灣歷史水文極值紀錄為鏡

水利署水文觀測業務發展迄今,現有212處雨量站與260處水位-流量站,負責忠實地記錄全臺各個區域的水文資料。由臺灣歷史上1小時、單日、連續二日及三日之最大降雨量紀錄與世界紀錄比較,其中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所創下之降雨極值紀錄近逼世界紀錄(如圖2)。每當發生重大極端暴雨事件而造成嚴重災情,大家總是關心災害期間各時刻的水文紀錄,藉由深入探究每一次災害發生的真正原因,尋求防洪排水改善方案與調適策略,避免及減輕災害的重複發生。

  • 圖2 各延時降雨量臺灣與世界紀錄比較圖.

未來水利署在水文觀測業務推展,除維持現有之觀測能量,亦將持續於提供觀測品質與能量之研發、並拓展水文資訊加值及雲端網路應用等服務,以因應氣候變遷下所面臨之各項水資源與防災調適策略規劃所需,並以臺灣歷史水文極值紀錄為鏡,鑑古溯今,防微杜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