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庫產臭藍綠菌事件及相關研究之資料庫建立與應用保育事業組

  發刊期數:第0438期/ 發布日期:110/06/04

現代化的社會,民眾對公共給水的品質與安全非常重視,供水單位也因此致力於水庫原水以及供水水源的管理;但由於水源區內農業的開發以及家庭污水之排放,導致許多水庫常有水質優養化的現象,進而衍生出藻類及藍綠菌的問題。

  • 已知會產生2-MIB的藍綠菌已知會產生2-MIB的藍綠菌

部分藍綠菌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二次代謝物,例如藻類毒素與臭味物質等,其中臭味物質常常影響飲用水水質,水源中不同藻類所產生之臭味物質也不盡相同,由於水處理程序無法完全、有效去除藻類臭味物質,因此可能使民眾飲用水出現這些物質,影響飲用水口感。

  • CyanoGM Explorer資料庫CyanoGM Explorer資料庫(https://cyanogmexp.ncku.edu.tw)

水中最常見的藻類臭味物質包括造成土霉味的二甲基冰片(2-methylisoborneol,2-MIB)與造成土臭味的geosmin (trans-1,10-dimethyl-trans-9-decalol),由於傳統水處理程序無法有效去除,是全世界飲用水最常出現的藻類臭味物質。我們常吃到淡水魚有土味,這土味就有很大的機率是來自這兩種化合物。人類對於2-MIB及geosmin的嗅味閾值為4-10 ng/L,雖然2-MIB及geosmin對人類沒直接的健康危害證據,但對公共用水來說,臭味物質影響飲用水適飲性,會間接使民眾對於飲用水水質信心降低。在台灣,2-MIB也是水源中最常出現之臭味物質。許多研究中都證實藍綠菌、放線菌、粘菌與真菌類會產生2-MIB及geosmin;其中,藍綠菌是為天然水體中最主要的產生來源。目前已知會產生2-MIB的藍綠菌多達40多種,包含鞘絲藻(Lyngbya)、顫藻(Oscillatoria)、席藻(Phormidium)、浮絲藻(Planktothrix)、擬浮絲藻(Planktothricoides)以及擬魚腥藻(Pseudanabaena)等。

國際上有許多研究曾探討這些臭味議題。為了瞭解國際上最新研究及相關臭味事件,現有的方法是透過搜索引擎,基於與geosmin及2-MIB相關的各種關鍵字進行搜索,除了耗時外,根據在搜索過程中使用的關鍵字,研究人員容易錯過某些不太重要、規模較小的事件。因此,本署透過委託的計畫案,結合科技部及成功大學資源,收集國際上關於臭味物質geosmin及2-MIB相關事件,並建立事件資料庫(CyanoGM Explorer:https://cyanogmexp.ncku.edu.tw)。此資料庫以全球地圖為基礎,可完整提供有關geosmin及2-MIB相關事件的起源、地理分佈、主要產生藍綠菌種、發生頻率以及監測相關技術等的最新資訊。

資料庫中的事件分布來看,可以發現,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的geosmin事件發生率較高;而在日本、台灣和韓國等亞洲地區,則以2-MIB事件的發生率更高,顯示地理分佈的差異會影響臭味事件的發生及頻率。

資料庫的建立,對於進行geosmin及2-MIB相關的先進及學者來說,將有助於全面性了解臭味物質在世界各區域的議題及發展;對於水源管理、水廠、汲水行業人員,提供一個快速掌握管理與處理技術資訊管道,以期於臭味物質領域的研究及實務應用上,有其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