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二仁溪•新溪望第六河川局

  發刊期數:第0454期/ 發布日期:110/09/24

二仁溪位於臺灣西南部,為臺南市和高雄市之境界,屬中央管河川之一。早期因廢五金汙染嚴重,曾淪為一片死寂,變成了無生命的河川,後因環保意識崛起,近年來透過各界與政府有關單位積極的改善,如今河道內又逐步恢復昔日生機,並常見有高灘地濕地分佈,是提供水中生物及鳥類生活之重要棲息地。

  • 平面圖平面圖

第六河川局遂配合行政院推動之「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針對二仁溪出海口至長榮大學左右岸共32公里之水域、堤頂、護岸提出環境改善,並擬定分期分區計畫,期望達成與水共生、共存及共榮之願景。本案即針對二仁溪二層行橋下游段,因應環境變遷調適、國人親水遊憩空間需求日增、水環境水質及生物多樣性等條件,並尊重地方民眾及生態保育團體意見,創造優質水岸環境並兼顧在地居民休憩、文化、歷史、生態及教育功能,打造水岸融合、提升生活品質之水環境空間,並以下列幾點為執行目標與方針:

  • 工區空拍圖工區空拍圖
  • 工區空拍圖工區空拍圖

一、堤防覆土培厚,營造堤頂綠色廊道

  • 改善前-炙熱的堤頂空間改善前-炙熱的堤頂空間
  • 改善後-林蔭堤頂綠廊改善後-林蔭堤頂綠廊

主要改善二仁溪既有三面光RC堤防,將生硬不可親的河岸阻隔帶,利用培厚堤防的方式,增加覆土可栽植空間,為堤防穿上綠色外衣,不僅可提高堤防安全性,並以植栽抓地性來增加堤防抗洪強度及安全性。綠化坡面亦可提升物種多樣性,且培厚堤防後,可將現有堤頂空間設為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增加綠帶空間,達到雙贏目的。

二、利用取土區,塑造多樣性的河川環境

河川治理區內之淤積地,規劃為二仁溪「取土區」,不僅可增加通洪斷面,也改善河川長期泥沙淤積或大水侵襲,而逐漸陸化造成之災害,其次以取土區肥沃的土壤回填堤岸,能增加植生存活效益,並創造低維護管理,且自然演替型的河川濕地空間。

三、採用自然生態工法,零廢棄物外運

在既有堤防結構之外增加覆土培厚,以強化河川凹岸之攻擊面,設置堤防坡趾保護及消能措施,並利用PC打除料作為生態石籠之回填材,創造多孔隙生態護岸坡趾。此工法可提供生物棲地並穩定坡面,降低水流衝擊力,達到工程零廢棄物外運,減少外運處理及排量。

四、塑造環境教育場域

  • 二行里歷史識別意象二行里歷史識別意象
  • 自導式解說牌面自導式解說牌面

鑒於二仁溪全段階段缺乏整體性之解說導覽系統,本計畫藉由河防安全整治,並於二仁溪沿線建置休憩節點,配合標誌及導覽解說設施,包含定位、指標、地圖、識別意象設置自行車道沿線相關警示標誌等,達成生態環境營造與自導式休憩旅遊之共榮空間,增加居民對環境之認同感及遊客對環境保護重要性之體認。

  • 傾聽地方意見,設置穿越二層行陸橋上下游之廊道,增加遊客使用及居民的便利性傾聽地方意見,設置穿越二層行陸橋上下游廊道,增加遊客使用及居民的便利性
  • 更加便利的景觀棧道及舊二層行橋之兩側入口景觀廣場留設,並解說歷史意涵更加便利的景觀棧道及舊二層行橋之兩側入口景觀廣場留設,並解說歷史意涵

目前二仁溪二層行橋下游環境改善一、二期工程皆已完工,可串聯既有步道及自行車道系統,成為富含自然人文、歷史、遊憩及生態等多樣性的生態旅遊網,吸引遊客參訪。堤防在維持防洪功能的前提下,覆土培厚並增加多層次喬木綠帶,可達到防風定沙的功能,在堤頂形成綠色隧道,並於保留視野開闊處予以休憩,提供遊客最優質的休憩環境品質。

  • 沿線提供休憩涼亭並搭配導覽解說牌沿線提供休憩涼亭並搭配導覽解說牌
  • 營造河防安全及附加價值-堤頂自行車綠廊營造河防安全及附加價值-堤頂自行車綠廊
  • 安全及更加自然的綠色堤防景緻安全及更加自然的綠色堤防景緻
  • 增加生物棲地空間增加生物棲地空間

本案於完工後迄今,已是周邊居民最佳的晨間及傍晚運動去處,達到預期效益,有效的延長並提升整體景觀美學,在保障人民福祉下兼具創造水岸生態、親水空間及自然林蔭之綠色堤防,逐步達成二仁溪環境總體營造之完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