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魚道功能評估臺大水工所胡通哲

  發刊期數:第0177期/ 發布日期:105/06/03

魚道提供上溯或下降魚類之生物通道,使其在遭受環境變遷時,有機會尋求生路,是河川橫向構造物中很重要的附屬設施。在臺灣的魚道效能評估方法有多種,其中以陷阱捕捉法最為直接,可瞭解利用魚道的魚種與數量。本文提出3個魚道評估案例,說明魚道設置後的效能。


第1個案例為宜蘭縣粗坑溪第2號防砂壩魚道魚道型式為改良型舟通式魚道(魚骨型魚道),完工時為民國90年8月,設置時間約15年,第2案例為宜蘭縣粗坑溪第3號防砂壩魚道,為階段式魚道,完工時為民國82年,設置時間約22年,功能持續地保持良好。第3案例為坪林5號防砂壩,型式為改良型舟通式魚道,完工時為90年6月,設置時間約15年。


圖1改良型舟通式魚道初完工景象
(胡通哲攝於90.8.21)

一、粗坑溪第2號防砂壩魚道

粗坑溪上游為福山,水質清澈,集水區保持良好,第2號防砂壩附設改良型舟通式魚道一座,初完工景象如圖1,經過15年,魚道仍保持良好,如圖2。魚道從出口(進水口)至入口(出水口)高程差為4.9m,坡度分為兩段1:8與1:12,長度達72m,經過上、下魚類生態調查,魚種沒有差異,雖然初步判定魚道有發揮功能,但建造魚道以來,未以陷阱捕捉法評估其功能。於103.10.16在魚道上游端布設不銹鋼支架陷阱,左右各一座(圖3),目的有二,其一為瞭解魚道效能,其二在於了解魚類究竟喜歡靠山壁(左半側)或右半側上溯。由於山區道路難行,經過7日後進入山區查看,於103.10.23查看陷阱,發現左右兩個陷阱皆有魚類自行進入,其中以靠山壁的左半側陷阱魚類較多(38尾,5種魚),如圖4,右半側的陷阱較少(4尾,2種),可能魚類基於躲避天敵習性,會選擇靠有遮蔭的山壁前行,因此型魚道是左右對稱,若欲節省工程經費,魚道設置左半即可。圖5說明魚道陷阱捕獲的數量種類,計有鯝魚、粗首鱲、臺灣纓口鰍、臺灣間爬岩鰍、臺灣石魚賓,為粗坑溪常見的魚種,其中以鯝魚最多,同時也是粗坑溪的優勢魚種。


  • 圖2改良型舟通式魚道完工後15年景象
    (胡通哲攝於105.3.19)

  • 圖3改良型舟通式魚道上游端設置捕魚
    陷阱(左右各一座,103.10.16胡通哲攝)

  • 圖4捕魚陷阱內捕獲的魚類
    (103.10.23胡通哲攝)

圖5魚道的捕魚陷阱內捕獲的魚種與數量


  • 圖7捕魚陷阱內捕獲的魚類

  • 圖6魚道陷阱設置情形(胡通哲攝)

二、宜蘭縣粗坑溪第3號防砂壩魚道

粗坑溪第3號防砂壩附設階段式魚道一座,魚道從出口(進水口)至入口(出水口)高程差為6.5m,平均坡度為1:10,水位差17公分~22公分,經上、下魚類生態調查,魚種沒有差異,雖然判定魚道有發揮功能,但建造魚道以來,缺乏以陷阱捕捉法評估其效能。 於103.10.30在魚道上游端布設陷阱一座(圖6),經過一週於106.11.6進入山區查看陷阱,捕獲自行進入陷阱的魚類共40尾,粗糙沼蝦2隻,如圖7,計有鯝魚、臺灣纓口鰍等,可見魚道有魚類利用。


三、坪林5號防砂壩

坪林5號防砂壩,附屬魚道型式為改良型舟通式魚道(圖8),為水利署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於民國90年6月建造,魚道總長27公尺,寬度2.15公尺,坡度6%,於98.8.1在現場布設陷阱(圖9),經過24小時後查看陷阱,捕獲自行溯游進入陷阱的魚類共1188尾,將魚種數量繪圖如圖10,計有中華花鰍臺灣石魚賓、臺灣馬口魚、臺灣纓口鰍、平頷鱲、明潭吻鰕虎、脂鮠、粗首鱲、短吻小鰾鮈等9種魚類,利用魚道的魚種以平頷鱲最多,占87%,利用魚類的體長大小以4-5公分的幼魚居多,占75%,將捕獲魚類的魚種數量繪圖,如圖11。 進行魚道布設當天(98.8.1)的夏季水溫,高達攝氏31.8度,魚道提供魚類從下游上溯尋找生路的機會,否則過高的水溫,某些魚類難以存活。坪林5號防砂壩附屬魚道功能極佳,為從事魚道研究的成功案例。


圖11坪林5號防砂壩魚道捕獲的魚類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