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優化水庫集水區水質保育事業組

  發刊期數:第0443期/ 發布日期:110/07/09

台灣地區水庫集水區內既有居民之生活生計所產生汙染,必須加以控制才不至於造成自然環境的改變及水庫水質優化問題。水利署改善水庫水質,除聯合環保單位加強水庫集水區點源污染控制,也針對農業非點源污染,導入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簡稱GI)規劃理念、工程生態檢核作業,引進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多層複合濾料淨化設施(MSL)等工法,藉由小區塊農地之低衝擊開發設施設置,或小聚落的多層複合濾料淨化設施,化整為零,從污染源頭處理,讓農地出流清淨水,以改善水庫水體。

水利署自民國100年於翡翠水庫上游坪林區仁里13號、14號茶園旁,首創以非點源污染最佳管理技術(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以下簡稱BMPs)設置水質淨化示範區,透過大型人工濕地削減來自茶園的非點源污染,之後導入LID改進為小型植生滯留槽,改善因土地利用而造成之非點源衝擊,目前應用於石門水庫拉拉山辦理10處LID推廣示範場址,並經採樣觀測,總削減率可達90%以上,證明能有效降低優養潛勢並優化入庫水質;近期更於嘉義、高雄、澎湖、連江等地區水庫試辦MSL,已可有效改善水庫集水區非點源污染

未來水利署將持續推廣非點源污染削減設施,並期望透過公私協力方式,獲取農地地主認同,共同為守護清淨水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