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鹽化現況評析水文技術組

  發刊期數:第0403期/ 發布日期:109/10/02

地下水鹽化是台灣地區地下水所面臨較為嚴重的問題之一,包括濁水溪沖積扇、嘉南平原、屏東平原、蘭陽平原與澎湖等沿海地區地下水都有導電度偏高的現象。水利署利用辦理多年的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質監測資料,並整合環保署地下水質的定期監測數據加以分析後顯示,濁水溪沖積扇沿海地區確實有地下水鹽化之情形。

一般而言,造成地下水鹽化之原因與水質組成所反映出的變化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早年因大量抽用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海水入侵與海水養殖所造成之海水入滲,地下水鹽與硫酸鹽濃度皆有偏高情形;第二類為以往殘留於封閉地層之古海水所造成之鹽化,由於所屬地層流通性差且極為還原,因而產生硫酸鹽還原反應,造成低硫酸鹽濃度與高鹽濃度之現象;第三類為地層中硫酸鹽礦物的溶解或因地表排放(如工業廢水),同時釋出等離子使水中硬度增加,造成高硫酸鹽與低鹽濃度的情形。

水利署利用4種以往文獻的評估方法,包括地下水導電度鹽含量、離子與酸根及酸氫根莫耳濃度比(MR)與Piper水質菱形圖,再以自行監測與環保署監測之地下水質監測數據,進行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是否受到鹽化的評析。

圖1為濁水溪沖積扇歷年地下水導電度平均值等值圖,由圖1顯示,濁水溪沖積扇沿海地區導電度為300 μS/cm之等值線已越過臺17線與臺61線西濱公路,特別以濁水溪沖積扇南側雲林沿海地區最為明顯。圖2為濁水溪沖積扇於109年調查分析後屬地下水鹽化之觀測井分布位置,其中海園、箔子、金湖與宜梧等觀測站井均位於沿海地區,亦符合104年所調查之海水入侵鹽化區域內。至於內陸之青山、九隆、石榴與舊庄等觀測井位於內陸,經檢視原始水質數據發現均輕微超過評估指標值,研判應非海水入侵所造成,推測可能係地下水水質組成改變所致。

在政院已核定之「地下水保育管理暨地層下陷防治第3期計畫」中,地下水鹽化防治亦為重要工作項目之一,並設定鹽化範圍以不超過臺17線為目標。為此,水利署除持續辦理沿海地區地下水位、水質與地層下陷監測工作之外,亦將積極推動地下水補注、違法水井管理與地層下陷防治等措施,以改善沿海地區地下水鹽化之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