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公私協力優良案例/旱溪排水(鷺村橋至日新橋)整治工程第三河川局

  發刊期數:第0471期/ 發布日期:111/01/21

臺中市旱溪排水原為旱溪下游渠段,後旱溪改道,本河段流量大幅減少,防洪需求亦為原來的十分之一,大幅降低既有堤防功能性,而原渠道兩岸逐漸形成都市聚落,反讓堤防成為人與溪流的阻隔,並影響都市景觀及生活機能。水利署於105年及106年度辦理「民眾參與區域排水環境營造推動計畫」,將本河段做為區域排水環境營造先例,透過民眾參與式討論、成立旱溪排水工作坊及Facebook粉絲平台,透過相關各領域學科學生與在地民眾共同發起,參與設計競圖比賽,將在地想法具體落實於設計願景圖中,透過公私協力讓旱溪排水更有魅力,更顯美麗。

  • 地方民眾及學童參與在地特色繪畫比賽頒獎地方民眾及學童參與在地特色繪畫比賽頒獎

第三河川局(以下簡稱三河局)延續著前期公私協力的構圖-「咱ㄟ旱溪排水」,兼顧防災、生態、環境、休閒等多目標,落實結合綠廊與藍帶的美感與生命力,創造出屬於旱溪排水的特色:

1.水岸縫合,空間活化:

左岸原旱溪改道前之西村堤防高約3米,這高度影響河岸通視、阻隔兩岸連通,也影響人與水的親近,三河局遠瞻前衛的在防洪安全無虞條件下降低堤防高度,恢復居民『視』及『親水』的權利,並新闢親水步道提供民眾休憩空間,輔以人行橋串聯右岸鳥竹圍公園動線,成功結合綠廊與藍帶。

2.原木保留,自然生態:

設計及施工前完整辦理工程生態調查、生態檢核及NGO團體、在地諮詢會議等回應當地生態關注議題並納入細部設計,施工期間每季亦辦理生態檢核,滾動式檢討並落實各階段建議之生態保育措施。秉持著以生態友善觀點設計施工,保留自然形成的草澤地及周邊竹木迴避施工,保留不予擾動,徹底落實生態策略。

3.在地特色,河川記憶:

將鳥竹圍、白鷺鷥及社區彩繪等在地文化轉化融入工程設計,施工期間凝聚在地聲音,邀請地方民眾及學童參與在地特色繪畫比賽,記載歷史沿革及地方人文,讓環境、歷史及人文三者交互作用,引導市民對旱溪排水的認同及歸屬,讓市民與遊客重新喚起對旱溪排水的記憶。

  • NGO團體的實地參與NGO團體的實地參與
  • (未來)跑馬場~中正橋公私協力會場合照

旱溪排水治理計畫之推動深受地方期待,本案自105年起動之民眾溝通、討論及設計等工作歷時近3年,並自108年底開工至109年8月完工,共耗時約4年期間,成功縫合水域周邊公園、綠帶,並串連下游臺中市興大康橋河段,除受當地民眾好評,另獲中華民國景觀學會「2020第八屆臺灣景觀大獎/公園綠地公共開放空間類」佳作獎,亦獲得公私協力優良案例評選肯定,列為優良分享案例,落實當地民眾參與及實際關注區排環境為目的,具體推動區排環境營造,以達公私協力目的。

透過不斷的參與合作、對談及活動,讓參與的每位夥伴皆成為旱排公私協力的一份子, 在極為難得的緣分下,凝聚各方努力及大力協助,讓旱水重生願景得以落實。

  • 公私協力優良分享案例頒獎公私協力優良分享案例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