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土地利用型態改變對逕流量之影響研究

  發刊期數:第0073期/ 發布日期:103/06/06

隨著經濟與人文發展,促使都市化程度與面積增加,此都市化過程將漸次改變土地使用型態,導致不透水面積的比例增加,而使土地原有的蓄洪、調洪能力降低,造成逕流歷程改變,使原排水設計保護標準降低,增加淹水機率。高度都市化的地區,其基礎建設及排水防洪設施多已完成,然隨著土地利用型態漸次變遷,都市防洪系統倍受考驗。

為量化集水區都市化所致逕流歷程的變化,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辦理「土地利用型態變遷對逕流影響之評估研究」,提出土地利用變遷對逕流影響之初步評估報告,並選擇臺中劉厝排水集水區作為案例,已進行兩年之現地觀測研究(位置示如圖1),量化評估土地利用型態變遷對現況區域排水所造成淹水機率增加之情況,並對未來土地利用型態變遷之情境,預先探討都市防洪能力及可能災情。另為調節及適應土地利用變遷造成之逕流增加,研擬各種策略情境,分析可能淹水風險(示如圖2),評估其可提升都市防洪能力的效果,以因應未來土地變遷之發展。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圖1 臺中劉厝排水集水區觀測點佈置圖 圖2 土地利用策略情境等級分析計算示意圖

研究結果顯示在面對100年重現期距情境事件時,劉厝排水集水區現況土地利用下之淹水面積約為17.50公頃,新設雨水下水道系統後,淹水面積將可減少,而隨著不透水面積比例成長,將導致淹水範圍逐漸擴大,預估在民國121年時,淹水面積將增至18.65公頃。因應淹水風險提高之策略,則包含土地管理、建築設計與防護、防洪工程及非工程措施等面向。

在後續建議部分,由於土地利用型態為漸次變遷之過程,需要長期觀測紀錄其變化對逕流之影響,而分析逕流量之水文參數亦需長期觀測資料進行檢定。此外,由於都市開發之土地利用,常伴隨著田地之消失,建議後續研究可評估將農地滯蓄水體之效應納入淹水模擬之方法,將更能掌握水田消失對區域淹水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