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淡水河口輸砂對鄰近海岸之影響評估十河局規劃課林思達

  發刊期數:第0182期/ 發布日期:105/07/08

  淡水河口為感潮河段,其沖淤平衡與臨近海域之水理與輸行為有密切關係。近年因臺北港興建,河口與臨近海岸之漂行為已逐漸改變對海岸地形與景觀造成衝擊,再加上淡水河之供量、外海波浪之推移、石門水庫防淤操作策略與未來淡江大橋興建,綜合性評估河海間之泥供需關係有迫切需求。本計畫藉由動床數模工具,探討石門水庫相關防淤策略、淡江大橋興建對淡水河河口與其鄰近海域地形變遷之影響,分析石門水庫不同防淤策略對河口段之沖淤變化影響,並提出可能之改善策略。

  為解決計畫區內之土淤積問題,本研究依季風期與颱風期間兩種不同情況下,其水流與輸方向有一定的相似性及差異性存在,進而將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下進行泥傳輸方向分類,如表1所示。並根據河口及其鄰近海岸處地形變化特徵,歸類各區域之地形變化主因如表2。

  河口及鄰近海域長期地形變遷在長期模擬中發現,以淤積作為地形主要變化形態的區域,有河口、淡水第二漁港左側、及林口電廠之沿海地區;而以侵蝕作為地形主要變化形態的區域,有臺北港至林口電廠處及林口電廠之西側地區。挖子尾地其地形變動較不穩定,於颱風期間上游將被帶至該處落淤;而在季風期該處泥則會被帶至河道中,故其地成長與否取決於該年之颱風期間上游量。
 
表一 各區域於季風期、颱風期之泥傳輸方 
 
表二 各區域地形營造力比較表 

  為有效減緩海岸漂淤積淡水第二漁港,最有效的手段即是將源減少,故建議在淡水第二漁港北側處設置一堤防,將其東北-西南向的漂阻攔,防止泥於淡水第二漁港港口處沉積如圖1。

  挖子尾嘴在不同季節下,由洪水、潮汐及波浪造成的複雜環流不大相同,故如何維持該處挖子尾嘴大小於一定範圍內有其困難度,挖子尾源主要來自於颱洪期間上游,而在季風期會因臺北港防坡堤處迴流,而將挖子尾嘴淤帶往河道中,故於挖子尾嘴與淡水河河口左岸處設置一堤防,應能有效阻止挖子尾源流失,臺北港西側至林口電廠處之泥傳輸方向主要為東西向,故其鄰近海岸不斷地受到侵蝕,為避免該處發生持續侵蝕,進而造成岸線退縮,最有效的方法即是人工養,而在源部分可取自臺北港北防坡堤處之淤,此方案可有效解決臺北港北部淤及臺北港西岸岸線退縮之問題。